道路测试:中国智能车研发瓶颈

道路测试:中国智能车研发瓶颈

12月3日,上海市嘉定区天气晴朗,这让在这里参加首届中国智能汽车大赛决赛的选手们少了一点紧张感。

与选手们不同,主办方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副主任高和生却感到非常欣慰。因为大赛的顺利举办表明,一个为国内研发机构、大专院校和汽车企业等搭建的智能互联汽车测试平台已经初具规模。

对于汽车工业的研发来说,新型车辆的实际道路测试是不可逾越的一环。不过,由于受到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限制,智能互联汽车要想在国内道路上实测还需假以时日。但通过与制度宽松的发达国家合作,中国的智能车将可以走出国门在海外研发制造。

实际道路测试,还需假以时日

不久前,高和生才去日产公司调研过,该公司的智能互联汽车在三年前就已经较为成熟了。尽管如此,当高和生坐上日产的无人车后,在普通道路上仍然需要驾驶员操控,只有在高速路上才可以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

目前,国内有关法律规定,无人汽车不能在实际道路上行驶和测试。“无人驾驶汽车一定要经过一定时限、一定里程的可靠性测试后才能上路实测。除了标准要跟上,立法进程也得推进,包括有关的保险产品设计等。”高和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要稳步推进。一方面让企业做技术储备,另一方面要从社会环境上推进,两者要同步。“这个节奏不要推进太快。”

专门赶来观赛的英国国际贸易部公使衔参赞魏林(Mark Wareing)博士也赞同这一点。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智能驾驶汽车的发展必须要在法律体系、社会体系还有汽车行业共同合作的前提下进行。

他举例说,英国是许多现代汽车技术的发明地,要实现这些技术的开发,需要方方面面基础设施的到位,包括测试公司、测试场地、相关标准的制定等。英国在这个领域始终非常注重与保险业、立法机构进行通力合作,有条不紊地把新的汽车技术带入到现代化的社会当中。

高和生认为,两三年内国内就会出现较成熟可以在封闭道路上行驶的无人驾驶汽车。但是,相关的立法和行业环境等配套设施,不是汽车行业自身所能左右的。因此,智能互联汽车的实际上路日期还无法确定。

不过,在本次大赛的举办地,上海嘉定区正在努力打造智能汽车研发、生产、应用的综合基地。嘉定区副区长董依雯介绍说,2015年6月,工信部批准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中国第一个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的建设。今年6月,中国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在上海嘉定正式开园,成为了全国汽车制造产业的重要基地。

智能车可到海外研发

除了等待国内的政策佳音,中国智能车研发机构和企业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到政策相对宽松的国家去研发和制造。

英国政府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此次赛事同期,英国国际贸易部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现场宣布共建中英汽车联合工作组,共同推进中英双方在汽车工业,尤其是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化合作,增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商贸及学术交流。

据悉,英国国际贸易部、英国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携手米拉公司等英国企业出席了大赛和闭门会议,并通过中英智能汽车交流会的形式和中国企业在赛事期间进行会面洽谈。

英国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战略主管Michael Talbot表示:“英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适合智能汽车发展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不光向研究开发智能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的企业、机构和高校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同时还出台了相关政策为智能汽车的测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Talbot告诉记者,在英国,他们有两个重点工作,一是监管,一是研发。2015年,英国政府宣布将投入一亿英镑用于智能车领域的研发工作。今年2月,首批两千万英镑资金已经投到8个项目上,其中一个项目甚至有中国的华为公司参与。而就在今年11月底,英国政府又宣布追加一亿英镑,专门用来加强在测试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而在监管层面,英国允许智能互联汽车上路测试,而且只要这种车辆经过了足够的试验阶段测试就可以申请。英国还是世界上首批在法律法规层面来鼓励智能互联汽车发展的国家之一。

魏林也向记者强调,英国始终对投资和贸易秉承开放的态度。已经有日本的车企尼桑、中国的车企吉利在英国进行投资,在那里开发生产最先进的车辆。

“任何一家公司和组织想要开发面向未来的产品,建立更完善的标准,一定要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下,鼓励协作的环境下进行开展,英国正是这样的地方。”魏林说,英国拥有透明的法律金融和政治体系,持续欢迎中国企业和世界其他企业到英国进行投资。

据了解,英国有着丰富的技术经验和科研人员储备,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活跃的产业集群,中英汽车联合工作组将充分挖掘两国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在研发、制造、市场及投资领域的交流,并利用英国在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智能系统及蓄电池技术等尖端科技优势,帮助中国智电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行业交流与国际合作对我国智能汽车的发展十分重要。”高和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