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大棚成了东昌府“富农工厂”

孟庆剑 本网记者 程鸿飞 文/图

图为育苗工人在大棚内培育蔬菜秧苗。

11月24日,记者走进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高科种苗基地现代化连栋智能温室大棚,钢结构框架、透明板材,四周墙壁配有恒温空调。育苗床上一排排嫩绿的茄子苗,映着灿烂的阳光,显得生机勃勃。

“现在的育苗大棚非常先进,智能系统集温、光、水、湿自动控制于一体,温度、湿度、光照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基地负责人朱玉祥说。他饶有兴致地来到操控室,给记者演示、介绍。“在电脑显示屏上操作,要‘光照’,育苗大棚顶上的遮阳篷便缓缓打开;要‘通风’,大棚两旁的排风扇便开始工作;要‘浇灌’,大棚顶上的喷灌系统便开始全方位洒水……像这样的智能温室大棚,我们基地一共有3 个,投资近500万元。”

沙镇党委书记程书利介绍:“高科种苗基地是我们镇上最大的育苗基地,全镇70%的幼苗都是从这里出去的。我们镇是个蔬菜大镇,有15 万亩土地,光蔬菜种植就有10 万余亩,而这10 万亩的幼苗大都产自这里。”沙镇的蔬菜种植业起步于上个世纪90 年代,经过20 年的发展,无论从规模、种植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镇共有茄子、西红柿、食用菌等七大品种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一村一品、一带一品”的种植模式已经成形。

看准蔬菜种苗培育商机的高科种苗经理朱玉祥,在2007 年承包了100 亩的废旧窑场,流转了村民30 多亩土地,开始了蔬菜种苗的培育,并在当年成立了东昌府区高科优质种苗繁育合作社。为了保证育苗土质的要求,他一次性投入60多万元用于育苗基地土壤的改善和提升。为了育出优质菜苗,他全国各地去搜罗优质品种,并引进试种以色列番茄、荷兰辣椒、日本尖椒等国外优质蔬菜品种。为了能培育出适合当地农民种植的蔬菜种苗,2010年,高科种苗开始自己筛选品种,专门建设了3 个试验棚进行区域试验,试验棚种植成功后,再进行大田区域试验,固定10多亩区域试种,试种3 年成功后,才向农民进行出售推广。

沙镇安庄村蔬菜种植户钱品格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种了4 个棚,每棚收入两万多元,一年收入就有8 万多元。“从2012 年开始,我就一直在高科买西红柿苗,这里的菜苗抗病害,果实匀称饱满,口感好,产量大,成熟的时候好销售。我现在真是过上了天天数钱、季季农忙、一座大棚一桶金的生活,好日子是从这大棚里‘长’出来的。”

正是高科种苗在育苗上的精益求精,让高科优质种苗繁育合作社的社员由当初的六七户成长到现在的376 户,社员拿资金入股,不仅年终可以分红,更可以享受低于市场价格的种苗优惠。“即使不是我们社员的农户,我们在出售优质种苗时,一样把价格压到最低,我们的利润只保持在5%左右,我也是农民出身,又是本地人,我的目的就是想让大伙用上优质的菜苗,能省更多的成本,赚更多的钱。”朱玉祥解释说。

“现在蔬菜种植比以前规范多了,有了这个育苗基地大家省了不少事,以前都是一家一户育苗,无论是选种还是管理,都缺少科学指导,现在育苗基地选的都是最优良的种子,在培育过程中就已经把病菌扼杀在摇篮里,还省去了育苗时费的功夫,算下来省时省力又省钱。近几年沙镇的农民靠着蔬菜种植都致富了,一亩地一年平均收入能达到2 万元,我们这里的袁楼村,人均存款都已经超多了10 万元。”程书利高兴地说。

从2007 年开始从事温室育苗,朱玉祥的高科种苗已经发展成为蔬菜种苗科研、生产、试验及示范优质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示范基地投资3500 万,分为南北两个园区,总流转土地320 亩。目前,基地已经成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创新团队试验示范基地,试验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新药剂等山东省蔬菜创新最新科研成果。“基地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东昌府区及周边区域新增蔬菜种植面积60 余万亩,可以说,我们培育的种苗量大质优,供不应求。”朱玉祥说,通过引进国内外名、特、新、优蔬菜种子,逐步解决了当地蔬菜品种品质档次低,种苗量少、质差的难题。9 年来,基地先后引进试种以色列番茄、荷兰辣椒、日本尖椒等国内外优质蔬菜品种85 个,成功推广20 个,辐射周边县市区25 个乡镇,带动7000 户农民种植蔬菜,户年均增收3 万元。

“在东昌府区,沙镇说是蔬菜种植大镇第一,没人敢说第二。”菜农说出的话最有说服力。沙镇为了鼓励农民,提高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对每个新建大棚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免费提供承包地、提供塑料布及建大棚所需的竹竿),配套修建了“村村通”道路、机井等基础设施。同时,多次组织种植户到寿光、苍山、青州等地参观学习,调动了农民种植大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该镇蔬菜种植规模达8.96 万亩,年亩均收入两万元,实现农业总产值10.4 亿元,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 年的9000 多元猛增到了2016 年的19000 多元,农民真正靠蔬菜种植奔上了小康路。

责任莫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