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精神成长有四大渴望

为人父母难免有这样的困扰,当年那个搂着自己脖子撒娇的娃,怎么就变成了不愿沟通的少年?TA在想些什么,又在渴望些什么?

大数据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精神成长有四大渴望↓↓↓

面对家庭:孩子渴望父母足够的陪伴和倾听;

面对学校:孩子渴望获得为人处世的方法和童年的友谊;

面对社会:孩子渴望拥有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面对自我:孩子渴望成为独立思考、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面对家庭:渴望父母足够的倾听和认同

今年十岁的小莹,父母做生意,每天工作很繁忙,虽然小莹生活殷实,但是却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够经常陪我,我有很多话想和他们说,我想告诉他们我今天被英语老师表扬了,还有我被选为班长了...但是,他们每天都很忙,我都找不到机会跟他们聊天。”

正值成长重要阶段的小莹对父母的空缺有很大的失落感,渴望和父母有交流的时间,希望父母能够倾听自己每天的经历,希望父母认同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大数据带你看清:你会和孩子聊点什么?

父母应该怎么做:尝试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

由此可见,比起物质的满足,孩子们更加期待父母给予精神层面的尊重和关爱,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空间。对孩子们来说,父母的倾听才是真正的爱。

一个家庭的精神生活对孩子的精神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请您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给他(她)依靠。孩子想要的并不多,只是需要您在他(她)的身旁而已,静静倾听,给予认可肯定,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真的,这些就够了!

面对学校:渴望获得友谊和学会做人

今年上小学五年级的子翔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却是班级里面最受欢迎的同学。

“别看我不是班级的三好学生,但是我还是很受欢迎的!”子翔得意地说道。“我们的老师也都不会带有色眼镜,凭成绩区别对待我们。老师特别注重加强我们班级的凝聚力,我们班的小伙伴关系都很铁,大家关系都很好,每天在学校都很开心,学习的氛围很棒!”

毫无疑问,子翔的校园生活过得很愉快,每天都很有成就感地学习生活着。

▌大数据带你看清:孩子的校园生活

老师可以这么做:亦师亦友的精神交流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老师是孩子的第二家长,校园和老师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现在的孩子不再是过去的“乖宝宝”,他(她)们有着更多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敏感的体会。

一味地灌输课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他们更加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充实,他们需要友谊的滋润,需要人格的完善。他们渴望校园给他们提供一片沃土,渴望老师提供给他们自由呼吸的清新空气。

除了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孩子也在期待着与老师之间亦师亦友的精神交流。

面对社会:渴望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很多父母担忧孩子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侵扰和伤害,不希望他们的精神世界被污染。

但当父母想要为孩子挡住眼睛、捂住耳朵的时候,孩子们却正在渴望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

“终于等来了学校的暑期实践,我迫不及待地报了名,好开心!”刚刚踏入初中校门的笑笑说道。

大数据带你看清:孩子们的世界观

家长应该怎么做:让他去走自己该走的路

面对社会、面对世界,很多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成年人为他们准备的标准答案,他们渴望着通过自己切身的实践和体验,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俗话说“授之以渔”,大概就是这层意思吧!放孩子去飞,让孩子自己去感受这个非凡的美丽的世界,纵然可能会伤到羽毛,会偏离方向,但是不要因为担心这些未知的问题就束缚了孩子。要知道,就算掉了羽毛,孩子也会再长出丰盈的翅膀,相信他们只会变得愈加坚强,只会飞得更高更远。爱他,就让他自己去感受、去走自己该走的路。

面对自我:渴望成为生活和未来的主人

“我以后要当一名记者。”刚刚上小学二年级的伟伟坚定地说道。“我觉得记者特别伟大,特别勇敢,他们去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去最危险的地方,就像英雄一样。”

难以想象,小小年纪的伟伟就已经有了自己以后想要干什么的明确想法,而且认识是那样的深刻。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是无畏的,每一个孩子的想法都值得嘉奖值得保护。

大数据带你看清:怎样才算最好自己

父母应该怎么做:培养孩子对精神成长的渴望

孩子的精神世界从弱小到强大,从单调到丰富,需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养分,并且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孩子自身对精神成长的渴望。

父母再怎样,也不能代替孩子走人生,也不能代替孩子生活,因此孩子的自我意识、想法很重要,精神世界强大十分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