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作物栽培专家赵明研究员作客农学院高端学术讲堂

12月2日,农学院高端学术讲堂(第35讲)在成都校区1-309会议室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级岗位杰出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组组长赵明研究员作了题为《粮食作物生产系统“三协同”理论与高产高效技术》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我校副校长杨文钰教授主持,作物学科师生百余人聆听报告。

赵明研究员以世界及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紧密围绕粮食作物生产系统高产高效协同理论,深入简出地向大家系统介绍了协同发展的必然性、“三协同”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的具体内涵;并详细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粮食科技的立项情况。

他在报告中指出,由于对作物生产生态系统整体性、层次性认识、定量化解析的缺乏,导致了作物生产系统中长期存在着光热肥水资源与作物需求不协调,土壤条件与支撑高产群体能力不协调,作物体内源库器官不协调等问题突显。作物生产系统由气候、土壤和作物三要素构成,作物栽培与耕作核心任务是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步实现高产高效。创立光温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气候—作物”协同、土壤供给力与冠层生产力的“土壤—作物”协同、叶穗系统与物质生产分配的“群体—个体”协同的粮食作物生产系统“三协同”高产高效理论体系,能够有效指导关键技术的创新与集成。赵明研究员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在粮食作物生产系统“三协同”高产高效理论的指导下,创新了“调光温增效率的资源配置”、“调肥力增群体的改土密植”、“调器官增潜力的定向调控”、“三位一体技术模式”等“三调三增”共性关键技术,并构建形成三位一体周年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力求作物高产高效的同步实现。

赵明向大家系统介绍了“十三五”期间粮食科技立项情况,重点分析了“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其与“三协同”高产高效理论的关系。同时,他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与青年学生和科研工作者作了经验分享,并与现场师生开展了积极互动讨论。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更多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