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种业海外布局 整合资源打造东盟合作平台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省杂交水稻种子开始走出国门,主要销往东南亚国家。2012年起,我省种子出口均在1200万公斤左右,出口量保持全国第一。去年以来,随着国内土地、劳动力、农资成本攀升、东南亚国家自给能力增强,我省杂交稻种丧失价格优势,杂交水稻种子外贸逐年下降,部分种子生产企业把销售重点转向国内。在国家“一带一路”和“农业技术外交”战略的大背景下,我省部分种子生产企业创新思维模式,放眼大市场,布局大产业,走出一条海外发展创新之路。

布局海外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四川蜀兴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蜀兴种业)从2014年起,以种子为源头,打通米业加工销售各个通道,进行海外农业全产业链的大布局,如今企业产值实现3个多亿的骄人成绩。

据了解,蜀兴种业十年前开始涉足杂交水稻国际贸易,随着东南亚国家的政策调整、国际市场的变化,以单一种子外销利润越来越薄。“我们多年来的出口贸易经历,对东南亚国家有深入的了解,在新形势下,从2014年起对企业的发展作了大规模的调整。”蜀兴种业总经理罗云飞说。公司在国内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新品种,在国内制种基地制种后,80%种子出口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同时,公司在当地通过土地租赁、与当地政府机构合作建立自己的大米生产基地。罗云飞介绍说:“我们在柬埔寨基地面积18.6万亩,在越南合作建立的基地60万亩,利用自己的杂交水稻品种和当地的常规稻品种进行稻谷生产,建立大米仓储、加工厂,年销售大米10万多吨,其中70-80%销往非洲和欧洲。”如今,企业产值种子占30%,大米贸易则达到70%,蜀兴种业利用种子布局海外“大平台”、“大市场”、“大产业”,打造种业企业海外发展的新模式。

整合资源打造东盟合作平台

2014年由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吉峰农机、和久集团建立农业全产业链公司--四川安吉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安吉瑞),在缅甸投资建设“中缅粮食产业示范区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规划面积6.1万亩,建设有内毕都杂交稻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和有机大米生产基地。目前,中国杂交稻品种在掸邦等地每年推广面积达40-50万亩,建成农业机械展销维修示范中心,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

四川安吉瑞利用中国杂交稻技术优势,响应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开展“杂交稻技术外交”国策,在整合农业产业优势资源打造针对缅甸等东盟国家进行农业产业投资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在部、省、市级政府,特别是成都市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中缅粮食产业示范区”已纳入四川省一带一路251重点项目,该项目合作内容拟计划纳入中缅双边部级协商机制、“澜湄流域农业合作框架”。“目前,产业园区涵盖种子(制种、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农机、粮食仓储加工等,所制品种首先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并出口到周边国家。从制种成本上来看,成本较国内低30-40%,连同国际市场销售,年创效益500万以上。”安吉瑞公司总经理周宜军介绍说。

(四川农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