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肥改造盐碱地 用技术和产品重塑生态农业

【背景】在不断涌现的农业技术背后,是朝气蓬勃的农业初创企业和看好农业新技术前景的投资人。2015年,全球农业投资达到前所未有的100亿美元(约650亿元人民币),对农业技术的风险投资高达46亿美元(约300亿元人民币),创历年新高。密集涌入的资金为农业领域带来了崭新的技术,加快了农业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有新技术被运用到农业领域当中。而在已开发的技术领域中,例如农业生物技术,也吸引了更多企业和研究者的加入。

土壤盐碱化严重、有机质质量不高、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如何在缓解土壤面源问题的同时,提升作物品质与产量,用生物技术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对于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吉林省农安县一新兴企业用产品给出了答案。通过多次的实验,利用微生物菌肥改造盐碱地,将寸草不生之地变成“沃土”。27日上午,记者专访了吉林省华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国君,作为在生态农业领域的新人,对于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他有着深深地思考。

传统种植“老三样”——挑战风险

谢国君的家在农安县,十分清楚当地盐碱地对农民的危害和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朋友介绍,他开始接触生物技术,得知微生物肥料不仅可以改良土壤,还可以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为此他与福建大豐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利用微生物菌肥改造盐碱地。

“我的老家这里有盐碱地近200万亩,其中100万亩是产量极低的碱化耕地,而更多的盐碱地是颗粒不收。”谢国君说,盐碱地不仅对环境是一个危害,对农民的收入影响也特别的大。在传统种植中,农民还是喜欢“化肥、农药、培苗”这“老三样”在土地上种植,而对于农民偏爱化肥的程度而言,用微生物来替代化肥无疑是一个冷门。

谢国君认为,当今用微生物替代化肥,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一方面微生物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技术还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农民缺乏对生物技术的认知。

但在谢国君看来,过量的投入化肥,虽然带来了产量骤增的优势,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首先,化肥的多施和滥用会加剧土壤污染的严重性,今天大家看到的土壤板结、酸化、盐碱化,无疑都是多施肥所带来的后果。其次,过量的使用化肥会导致其边际效益递减,这时候,再依靠化肥来实现增收的可能已经越来越小。

“这也是为什么会听到大量的农民反映越多施肥,产量反而越来越低的根本原因。”谢国君说,化肥农药的多施和滥用,会使得过量的那一部分残留在土壤当中,进而影响作物品质,使得毒蔬菜、毒水果问题层出不穷,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精准育菌微生物——科技创新

“化肥的盛极而衰,必然会出现一个替代品,而微生物是解决这些问题唯一有效的途径,也是肥料的最佳替代品。”

谢国君介绍,近年来由于农民认知的缺乏、一些伪专家的胡乱吹鼓、以及不良企业的利益为先,都使得中国的生态农业之路难上加难。

如今,他们通过与“大豐庾”的合作,通过精准的菌群培育,将微生物菌与玉米秸秆及土机肥一起植入盐碱地当中,通过微生物自身的繁殖,不仅能降解盐碱地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解决土地碱化的问题。

谢国君回忆,当初他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大豐庾”的副总经理吴端表结识,因为有着相同的理念和共同的梦想,两人走在了一起,共同在农安县进行菌群的培育。他们租用了1000平的盐碱地作为试验地,该地碱化已经不能生产出任何农作物,他们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培育、种植。

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应用,微生物应用于农业,必须是活着才有用,活性问题是选择菌种的一个首重任务。谢国君、吴端表和同事们一起进行菌种选育、发酵以及田间试验,从而形成复合菌群。

菠菜、油菜、向日葵、玉米......从寸草不生到各种蔬菜、农作物的丰收。

(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