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植物学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植物生物学年鉴》发表高水平综述论文
2013年12月2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和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两位课题组长刘耀光和陈乐天教授分别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合作撰写综述论文“Male Sterility and Fertility Restoration in Crops”(doi:10.1146/annurev-arplant-050213-040119),在线发表于植物学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ARPB,植物生物学年鉴,5- Yr IF=29.248)。ARPB是植物生物学领域最权威的评述杂志,SCI影响因子(IF)处于国际植物学期刊排名第一位。
植物雄性不育是植物界广泛存在的雄性器官或配子发育异常导致不能自交繁殖的现象。雄性不育遗传系统对于保持物种遗传多样性,增加物种对不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是作物杂交优势利用的物质基础,也是研究核基因与细胞质基因互作的重要遗传模型。该论文对近30年来13种作物的28类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和光温敏不育性相关的分子机理研究做了系统全面的综述,总结了植物雄性不育性发生和育性恢复的分子模式。同时,结合自己实验室长期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光温敏不育的研究成果,指明了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以及新动向。这一综述为深入研究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全面而重要的基础知识,也为研究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分子作用机理研究指明了努力方向。
2013年,刘耀光和陈乐天团队总共发表SCI论文13篇,包括在Nature Genetics (IF2012=35.209)发表的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成果,累计影响因子超过95点。此次受ARPB主编邀请撰写发表该综述论文,表明该团队在作物育性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是我校基础研究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大幅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我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的重要成果。
人物简介:
刘耀光 研究员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生命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任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从事植物基因工程、分子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在水稻育性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在《Nature Genetics》、《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PNAS》、《Plant Cell》、《Cell Research》和《Plant J》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0多篇,论文被引用3500多次;获发明专利6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陈乐天 教授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广东省农业生物蛋白质功能与调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3年获华南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2010年获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到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主攻植物育性和抗性分子机理研究,已在《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Cell Host & Microbe》、《Plant Cel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0多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59点,论文SCI总引用次数超过500次。(文/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秀彩)
(责任方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