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棉花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2016年11月26日,依托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建设的山东省棉花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由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教授主持,山东省农科院科研处处长张正致欢迎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棉花研究所、扬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新疆石河子大学、新疆经济作物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资环所等单位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会议,棉花中心领导班子及科技人员代表列席了会议。会前,万书波院长和张立明副院长看望了与会专家。

与会专家听取了重点实验室近年工作总结报告及下步工作计划,对重点实验室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实验室工作出色、研究深入、成果丰硕;对下一步的发展和工作计划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要从供给侧改革和种植制度改革方向入手,立足长远,研究方向更加聚焦轻简化和绿色生产;建议增加精准栽培、优质栽培方向,加大生理生态领域研究深度;技术研发要把高产和平衡生产结合好、高产和稳产结合好,更加注重资源的利用和效率的提高;突破传统栽培学固定思维模式,突出创新思维;持续设立开放课题,加大年轻科研骨干的培养力度;强化实验室绩效考核与奖励制度,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更加注重加强实验室开放,把研发成果向全国范围输出,服务全国棉花产业,更好的与国家棉花战略对接。

山东省棉花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是1998年12月通过认定并挂牌的省级研究性开放型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最早成立并挂牌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通过近20年的建设和积淀,实验室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在业内有重要影响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固定科技人员23人,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泰山学者2人。拥有原值1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高标准实验地400多亩。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科研成果:2005~2006年研究了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理生态和高产栽培技术,建立了常规棉防早衰栽培技术和杂交棉“精稀简”栽培技术,成为全国和山东省主推技术,获得2006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2010年主要开展盐碱地植棉技术研究,建立了以成苗技术为核心的盐碱地棉花丰产栽培技术,成为全国主推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201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以来主要开展棉花轻简植棉技术研究,建立了不同棉区的轻简化栽培技术并在适宜地区规模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在日前中国农学会组织的成果评价会上得到张洪程等院士专家的高度评价。近3年来,扩建实验室面积500多平面米,新增仪器设备47多台套,价值400多万元;承担完成了一批重点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在国内外主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4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17篇,出版著作1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2项,建立“滨海盐碱地棉花丰产栽培技术”等全国主推技术2套,为山东省乃至黄淮海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