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种业的“十三五”开局答卷

11月19日,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种子管理部门和种子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谋种业发展。

当前,受制于国际粮价的“天花板”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地板”,农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转型,才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想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这两道“紧箍咒”下打开一片天地,就离不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种子是农作物的起点,种业是农业的基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对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种业已经迈入到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的历史新阶段。

种植结构调整,种业先行

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阶段性、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日益凸显,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老问题不断积累,新矛盾不断涌现,面临品种结构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大、消费结构升级、产业融合程度加深、国内外市场联动增强等困难和挑战。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种业首当其冲。

粮食库存多,玉米占“大头儿”,而今年进口量超过8000万吨的大豆,也占“大头儿”,“一减一增”势在必行。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改种大豆、马铃薯、杂粮杂豆、青贮玉米、优质饲草等作物成为必然,而这对品种选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玉米、大豆良种攻关之后,今年启动了水稻、小麦攻关,一批适宜机收籽粒玉米和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进入试验示范,即将在生产推开。

长期以来,农作物种业多集中在大宗粮食作物和杂交种,经济与特色作物种业成为短板,这很难适应结构调整与消费多元化要求。当前,想破解以玉米为代表的“三多”叠加、结构性过剩等问题,就必须推动粮食、经济园艺和特色作物均衡发展,须在供种源头做出相应调整。

业内人士指出,在调大宗粮食作物的同时,利用作物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棉油糖、菜果茶、蚕桑麻等作物为重点,可以筛选推广一批有市场的特色品种,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区,丰富农产品种类,缓解结构性短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广东省为例,荔枝、香蕉是广东省的优势产业,但目前生产中存在荔枝优质品种占比少、香蕉品种普遍不抗枯萎病等问题,难以适应生产和市场需求。“通过品种调整优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生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示范和推广应用。”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黄斌民说,“目前,广东省已育成不感香蕉枯萎病的突破性香蕉新品种‘中蕉9号’,解决了香蕉枯萎病区用种难题;育成了种子休眠期短的蔬菜新品种‘铁柱2号’冬瓜,解决了冬瓜生产中种子普遍休眠期过长的问题;育成并推广了生产上急需用于高接换种的荔枝品种‘井冈红糯’等。”

扭转“国粮入库,洋粮入市”的局面,推进种植结构调整,选育优良特色品种是关键。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业只有超前谋划主动调整转型,才能抢抓市场机遇,实现“弯道超车”。

农业要有竞争力,种子必须有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高产育种不断突破,但节肥节水节药及适应机械化、轻简化的品种少,难适应以绿色发展的要求。从国内外实践看,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离不开良种,要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更离不开种业。

如今,高产这一性状不再是衡量品种优劣的唯一标准,优质、多抗、广适、适宜轻简化栽培、适宜机械化、节水节肥、重金属低吸附等性状越来越被看重。抗性育种、适应机械化轻简化品种的培育以及专用品种选育都具有很大潜力。例如,生产上亟待解决的小麦赤霉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和抗旱节水等问题,都要从良种上求突破。今年东北玉米种植效益普遍下降,每亩亏损200元~300元,主产区小麦、早籼稻收益也在减少,据专家测算,如果玉米实现籽粒机收,每亩将节本增效在150元以上。

随着农产品价格与市场接轨,优质优价将是未来的政策导向。专用品质将成为农产品定价的重要因素,科研单位和企业更应与时俱进,按照消费需求调整育种目标。

农业要有竞争力,必须种子有竞争力。过去,每个育种家都想培育出推广面积上千万亩的“大”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被争相追捧和模仿。我国地域广阔、土壤条件和气候变化多样,市场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日趋多样化、多元化,“大”品种的道路走不通了。

业内专家分析,当今世界种业正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以生物组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揭示了性状形成机理,理论突破正在形成;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使育种定向改良更加精准便捷;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研发平台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和智能技术,品种“按需定制”正在成为现实。

种企数量减一半,十强企业翻一倍

为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杜邦先锋与陶氏益农、孟山都与拜耳等跨国公司正掀起重组热潮,种业与农化、大数据深度融合,市场垄断格局进一步加强。要增强民族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种子企业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近年来,我国种子企业兼并和创新步伐持续提速,今年中国种子协会评选出的十家种业信用明星企业2015年净资产126亿元、科研投入6.8亿元,分别是五年前的2.3倍、2.6倍,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有种子企业4300家,比2011年减少一半,但种企多、创新弱的现状还未彻底扭转。

种子企业更贴近市场、亲近农民,种企主导或参与科技攻关、育种研发,可以让种业创新更“接地气”。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运用资本等手段,可以有机整合人才、技术、育种材料等种业创新必不可少的资源要素,逐步做大规模,做优布局,做强实力。

面对开放环境,种企不仅要适应形势,更要善于抢抓机遇,利用全球资源,加快走出去,在国外就地研发、就地推广,国际国内市场互动。

“山东省已形成了以登海的玉米、鲁研的小麦、圣丰的大豆、华盛的蔬菜种子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种业品牌,享誉省内外。”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褚瑞云告诉记者,“其中鲁研、华盛等企业的良种已经走出国门,在海外享有了较高声誉。”

民族种业已经开始走出去,隆平高科、中种集团、奥瑞金、荃银高科等不仅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种子企业,在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中国的种子也已经扎根。

新法实施元年,系列配套规章出台

今年1月1日,新《种子法》正式实施,标志着现代种业发展迎来新起点。为推动《种子法》贯彻实施,农业部将2016年定为种子法宣贯年。一年来,在各级种子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贯彻实施工作进展顺利,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从农业部种子管理局了解到,《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5个配套规章已发布实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也将在年底前发布;种质资源管理、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等5个配套规章正在修订中。

围绕新《种子法》和配套规章制度的培训从未停止过,农业部及各省区市都在第一时间举办培训班,全面解读新规定、新要求。据悉,截至目前农业部举办《种子法》师资培训班4期,培训800余人次;各省区市先后开展专题培训3300多场,培训各类人员45万人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依法治种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随着新《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颁布,我国品种管理制度愈发合理完善,通过拓宽试验渠道,企业自行试验、联合体试验的水稻、玉米品种数量大幅增长,分别为同期国家区试的2.2倍和4.1倍;同时,整个品种审定过程更加公开透明规范。

种子市场监管更加完善,“重拳”打击涉种违法违规专项行动不断开展,近年来,种子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随着新《种子法》的颁布和实施,种子企业的主体责任得到明确,种子可追溯制度逐步建立,制假售假和套牌侵权案件明显减少。

(王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