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种”与“好品种”有不同

育种目标的“好品种”标准与品种审定后或生产推广中的“好品种”标准不是一个标准!绝不可以拿育种目标的“好品种”标准来套生产实际中的“好品种”标准!

昨天在微信朋友圈我看到有一篇《什么是好品种》的文章,打开看时发现,是文章题目出了问题,题目把我们带偏了。文章想要说的不是“什么是好品种?”,而是对育种人说的——育种目标该有的具体标准。

育种目标的“好品种”标准与生产实际或新审定的“好品种”标准是不同的,就像“文章”中所说,育种目标可以将“好品种”的标准制定得“天衣无缝”,诸如“矮密早、优抗丰、高低好。即矮秆、耐密、早熟、优质、抗逆、丰产、高效(收益高、制种产量高、商品率高)、低本(投入低,包括用肥少、用药少、用工少、适宜机械化)、好看(田间看相好、产品看相好,外加适应性好)。”之类,但还是这些目标或标准,我们育种人都知道,当品种育成后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就表现出品种的缺这少那毛病多。品种在推广的同时人们要想尽各种办法来克服或制约这些毛病的发生或对生产、对收人造成的影响。如果我们把育种目标的“好品种”标准拿到“好品种”的标准中来,任何的品种都不会具备这些标准,按照这些标准去寻找“好品种”也会令人失望。

文章中将好品种的标准定为“四个喜欢”——“即农民喜欢,加工企业喜欢,消费者喜欢,种子企业喜欢。农民喜欢至少要满足三点:产量高、抗性强、看相好;加工企业喜欢,也是三点,商品产出率高,产品成本低,产品看相好;消费者喜欢,主要是产品外观好、内质好、价格低;种子企业喜欢也至少满足三点:制种容易,种子成本低,适应性好。” 说的挺详细的,但我们知道,任何品种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同时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品种——品种的抗病基因多了,产量可能就上不去了;品种的产量水平高了,品质就不行了等等,这些规律或难点我们暂时还解决不了,这样缺这少那的品种就会一人存在。而当品种不够十全十美、就是缺这少那时,市场的本身有这个功能——依靠种植者,经营者以及下游产品生产者依据品种的特点来运筹帷幄,比方说必要的栽培措施、植保措施以及加工企业的品种调配和必要的配粉等,最终实现商品效益的最大化。如果不是这样,农民等待着那样的“好品种”种植,种子企业等待着那样的“好品种”经营,面粉企业等待着那样的“好品种”加工……我们可就麻烦了,可能就有被饿死的可能。

对,就像是文章中说到的,“出好品种是种业公司的第一要务!更是育种家的天职!”育种目标就要制定的完美,就要制定的切合实际,但在育种过程中或出品种时,就不一定还用当时制定的“目标”来套,而是应该因地制宜,比方说今天我们的很多品种审定通过很难时,能够审定首先就是好品种;一个种子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种推广经营时,有了一个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品种,能够靠着这个品种挣钱养家,这个品种就是好品种;面粉企业能够根据不同品种的粉质特点配制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各种不同用途的面粉,这些原粮品种就是好品种!就像我们小麦育种亲本利用原则中所说,“亲本要优点多缺少,没有致命的毛病”,这句话其实也可以用到我们的“好品种”标准中来,对,就是“优点多缺点少”,而不是没有缺点,当这些缺点不致命时,就叫做“没有致命的毛病”,这就是好品种、就值得我们好好对待!

而说到育种目标,不是我们按照这些目标去做了,育成的品种就是好品种、就受市场喜欢。庄巧生院士说,“品种的审定通过只是过了一道区域试验检测的‘门槛’,品种能否在生产上站住脚,还要交到生产中去检验”。所以,审定通过的品种多,生产上能够站得住脚的品种少是一件正常的事儿,“一枪一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投放到市场上的品种数量越多,经过生产和市场筛选和检验的品种也就越多,出现在生产上\&\#39\;站得住脚或被“市场喜欢”的品种也自然会多起来。

所以,我们要说,育种目标的“好品种”标准与品种审定后或生产推广中的“好品种”标准不是一个标准!绝不可以拿育种目标的“好品种”标准来套生产实际中的“好品种”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