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新品种“推一个死一个”的原因
近两天,微信朋友圈又有一篇把新品种推广局面写得很糟很邪乎的文章,文章的题目是:《真相! 品种开始井喷,为什么推一个死一个?》
实际上,正如文章中所说,随着新《种子法》中一些就新品种审定方面积极措施的逐渐贯彻和执行,新品种的审定步伐会加快、新审定品种的数量也会相应的增加,这些对我国农业和种业的现状来说不是坏事,而的确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扭转人们迷信和依赖新品种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觉得新品种不再那么的“值钱”,区域试验中的“跑点儿”现象也会逐渐的不那么积极;只有这样,一系列的与新品种有关的“品种环境”会得到较好的改善!
而就此出现的一些诸如“很多新品种刚刚审定就已经夭折,进入市场不过一两年就偃息旗鼓”和“有95%以上的新品种连名都没记住,就彻底在市场消失了”的现象属于正常。因为,新品种的审定就是“新品种通过了一道区域试验检测的‘门槛’,至于品种能否在生产上站住脚,还要交到生产中去检验(庄巧生院士在997年说的)”;庄先生还说“所以,审定的标准不是越严格越好,要给它们一个到生产上获得检验的机会”。
按照庄先生对新品种审定的观点和意思,一些新品种在推广过程中的“死”就是正常的,是市场淘汰的结果。没有哪一个条理论或谁说过,新品种一旦审定就是适合推广的好品种、大品种。而在区域试验中表现再好的品种,也只能是区域试验中的表现,其它它们什么也代表或说明不了!特别是在我们品种区域试验环境还不是很健康、规定还不是很完善、所获得数据还存着着一定的“水分”时,应该更是这样!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用农大211从参试到推广所经历的“故事”来说明一下吧!
小麦品种农大211是2007年审定,其是一个未审先推品种,在审定时,外边就有了一定的生产面积了。到现在农大211已经审定有十年,在这是十年中,虽然农大自己没有过多的参与推广,同时也没有责成任何一家种子企业来帮助推广,都是在很随意的“自然推广”状态下推广的,但其推广的效果一向是非常之顺利的,在几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北京市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同时在北京天津等地,也创造出来亩产超过600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这时,我们就不得不回头看看当年农大211参试时的一些产量数据了;回头看看若干来,那些在区域试验中总排名一二的品种都哪儿去了;区域试验中产量数据是不是决定一个小麦新品种生命力的唯一指标了?
农大211:两区试平均亩产438.5公斤,比对照京411减产0.2%;2005年亩产478.08公斤,比对照减产1.0%,不显著;2006年亩产398.91公斤,比对照增产0.7%,不显著。
按照农大211这样的产量数据,它都很难通过审定!而实际是通过了,说明审定专家们对有这样表现品种的一种认可;说明审定专家结合田间观摩的客观与实际;也说明专家们对自己指责和品种的负责!
一直以来,农大小麦组的小麦育种目标就是本着抗逆和广适(张树臻先生说的)来进行的,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适合推广型”。农大211的一系列综合表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在区域试验时没有极高的产量数据表现,排名也不靠前,但抗逆和广适的表现在生产和推广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也正是依仗着这些,才使得我到了曲周后提到农大211时,当地人还能知晓、还赞扬其表现不错。因为在这里——河北的南部邯郸地区,农大211曾未审(说明农大在这方面工作能力的欠缺和自私)推广过,且有了一些面积和不错的表现,特别是抗寒性和抗病性表现了得。
如果还说“推一个死一个”,那么只能说是审定的不是像农大211这样的品种;您推广的也不是像农大211这样的品种。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公司或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种时日子过得还不赖,而甭管通过什么途径,有了自“独家”经营或“自己知识产权”的品种后却一下子不行了,不挣钱了不说,还官司不断纠纷连连……为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太依赖和迷信新品种了;就是太缺乏对品种、新品种的认识了……这样您还不等着倒霉,这样您的日子还能再好过?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育种人是很多现如今我国种业带头人先该做到的!一些种业老板竟敢跑到我的育种试验地来吹嘘他们有多少品种审定了、多少国审,有多少品种在参试和生试中,等等等等,牛逼的不行!这些都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你距倒霉不远了,说明您不懂得品种,更不懂得育种!假如您跟我说您将一个什么什么品种做成了、做大了,特别是别人没有做成,甚至别人看不上的品种您做成了、企业从中获得了效益……那您才是真的牛,不是牛逼!
哈哈,说过火了!不说了,说些结束语吧!
新品种“推一个死一个”是不可能的,总有推而“不死”的!通过审定的品种、甚至包括那些在区域试验中表现不错的品种,也不一定在推广过程中就是“不死”的品种;该“死”的一定会“死”,抱有幻想没有实际意义,至于“死”与“不死”和谁“死”,交由健康的市场去决定,其它爱谁谁,左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