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草根发明家填补我国作物育种空白

小麦抗旱对比_副本.jpg" src="http://www.wj001.com/d/file/news/wanxiangwujin/2016-11-24/907648c4f0e492a4130956712a75b0b9.jpg" width="500" height="375" />

11月23日,78岁的草根发明家邵汉良,收到了以色列ARIEL大学发来的关于“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及其在农垦麦类作物上应用研究”的回复邮件。经过该大学学术委员会研究认定,邵汉良的新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以色列的农业技术研究闻名于世,缘何认可一位武进的草根发明家?技术革新是根本原因。“传统的农业增产主要依靠改良品种,我们则通过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邵汉良这样解释。

等离子体被认为是物质的第四种状态。自被发现以来,等离子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活领域。邵汉良长期从事该方面研究,其研发的等离子体相关实验设备用于国内诸多研究院所。

广泛的研究试验中,一个灵感在他脑海中闪现:植物种子在太空环境影响下可改变植物生长形态,在等离子体态中是否会产生特性呢?

2004年起,邵汉良开始了实验攻关。要应用等离子来处理种子,首先要获得稳定的等离子发生装置。为此,他采用密封容器,进行抽真空处理,在一定电压作用下,真空容器中两平行电极板间的空气被电离,形成了空气等离子体。有了等离子发生器,邵汉良尝试将种子放到等离子气体中,让种子与等离子体接触。由于等离子体是能量较高的带电离子,经过处理,种子中的一些物质发生了变化。

“简而言之,就是利用等离子体技术,给种子补充能量,增强种子的活力和免疫力,从而提升种子发芽率、出苗率,实现农作物的高产、稳产。”邵汉良说。

历时近两年努力,首台冷等离子体处理设备研制成功。2006年起,由该设备处理的种子在山西、山东多地试验。结果表明,经等离子体技术处理的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亩均普遍增产5%以上。此后,邵汉良不断改进设备工艺,到2012年发明了技术稳定成熟的大型冷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设备。

2013年,中科院南京分院组织国内学术专家,对其发明的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设备的增产效果进行了鉴定,认为这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物理农业增产技术。经测产,小麦种子在江苏农垦新洋农场百亩试验田的增产效果达6%。

目前,邵汉良的研究成果已获得了3项国际PCT专利及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还先后荣获了农业部颁发的中华农业科技奖、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今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到武进实地考察,认为该项发明通过增强种子自身活力填补我国作物育种空白,在耕地面积难以增加的情况下,对有效提升粮食单产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加快成果的应用推广。

(马叶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