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所3项成果获2016年度中国植保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日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在成都召开2016年度学术年会并举行科技奖颁奖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推选的“盲蝽类重要害虫种群监测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蛋白质诱导植物免疫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产品创制”“小麦孢囊线虫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3项科研成果获得2016年度中国植保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植保所吴孔明院士主持完成的“盲蝽类重要害虫种群监测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成果,针对为害我国棉花、果树、茶树和苜蓿等作物生产的盲蝽害虫进行了近20年来的系统研究,阐明了寄主选择、性信息素通讯、趋光行为等主要生物学习性,揭示了由趋花行为介导的盲蝽种群发生规律;明确Bt棉田农药使用减少、高毒农药禁用以及果树等嗜好作物面积增加,是引起盲蝽区域性暴发灾变的主要生态学机制;发展了盲蝽调查技术与预报方法,构建了测报技术体系并建立了全国性监测预警网络;研制了性诱剂、植物源引诱剂、专用诱虫灯等防治技术产品,提出了切断种群季节性寄主转移路径的控制策略,构建了以行为阻断和生物防治为核心的盲蝽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植保所邱德文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蛋白质诱导植物免疫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产品创制”成果,以诱导植物免疫防控植物病虫害的植保新理念,建立了完善的免疫诱抗蛋白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的新技术体系,创制了诱导植物免疫的蛋白质农药;提出了“植物免疫诱导剂”和“植物疫苗”生物农药控制农作物病害的新理念;创建了“蛋白-基因-蛋白”的植物免疫诱导蛋白发掘技术平台;创建了多功能、多指标的诱抗蛋白评价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蛋白质生物农药创制技术体系,研制了全球第一个抗病毒蛋白质生物农药——阿泰灵,建立了800吨/年蛋白质农药生产线。
植保所彭德良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麦孢囊线虫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针对为害我国小麦生产的小麦孢囊线虫病病害,系统开展了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发现了我国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新病原线虫;明确了该病害在我国16省、自治区510县市发生危害,发现了2个新致病型;阐明跨区联合收割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因素,揭示了小麦孢囊线虫生物学规律和成灾特性;明确了小麦孢囊线虫遗传分子特征,初步揭示了致病分子机制。发明了小麦孢囊线虫SCAR和LAMP快速检测技术,研制出检测试剂盒;优化抗性鉴定评价技术,筛选出40余份抗耐性品种;建立了危害经济阈值为8-10个卵/克土;研制出新型种衣剂2种,研发出播后镇压、调整播期等关键防控技术。集成品种、播后镇压、调整播期和种子包衣处理技术,在黄淮冬麦区、华北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等不同生态区集成创新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治理关键技术体系,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累计2295万亩,增收节支22.6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据悉,中国植保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技部和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的社会科技奖,是面向全国植物保护领域的综合性奖项,旨在表彰在植物保护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鼓励自主创新、团结协作,促进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植物保护技术的水平,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做出贡献。2016年度,共评选出获奖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科普奖1项。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除获得一等奖3项,还获得二等奖1项(捕食螨产业化研发及应用),“入侵生物学系列丛书”获得科普奖。(孙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