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构建牛肝菌家谱——我国牛肝菌科研究跻入国际快车道
牛肝菌是颜色和质地类似于牛的肝的一类真菌,是野生菌市场上最常见的蘑菇,如“红葱”、“白葱”、“见手青”、“黄癞头”、“白牛肝”、“黑牛肝”等就是云南家喻户晓的牛肝菌。在中国“十大野生食用菌”榜单中,牛肝菌独占一席,但在人们品尝美味的同时,别忘了它们之中的那些剧毒成员。有如欧洲的撒旦牛肝菌(Rubroboletus satanas)曾无情地夺走了许多生命,亚洲的有毒异色牛肝菌(Sutorius venenatus)也曾轻取了数位日本民众的性命,并已波及我国西南地区。该科全球已知40 余属约800种,是美味佳肴和恶毒辣药的大杂烩,许多学者意识到,牛肝菌科依然是个“谜团”。就连被誉为“菌物分类中的林奈”——E.M. Fries 也不得不感叹到:对我来说,没有比牛肝菌更困难的了。因此,急需利用现代分类方法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建立清晰的家谱!
在臧穆先生毕生研究牛肝菌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组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J. Xu教授合作,先后8名博士研究生开展牛肝菌物种多样性与分子进化的研究,并于近日在真菌学国际主流期刊Fungal Diversity上专刊发表了中国牛肝菌科物种多样性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在两年前的工作基础上,对采自世界各大洲代表性区域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600余份标本进行了研究,借助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形态解剖研究和担孢子超微特征观察,对全世界牛肝菌科的属间亲缘关系和中国该科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重新认识,清晰地构建了牛肝菌科系统发育框架,提出了包括四新亚科在内的七亚科的分类系统;在属级水平上,共解析出62个支系,其中1/3可能为新属;在种级水平上,共识别出分布于中国的近220个系统发育种。在此基础上,经过详细的形态特征比较,结合多基因片段DNA序列证据,以专刊形式对分布于中国的45属及126种进行精准界定,其中包括8新属59新种和29新组合。至此,该团队近年共发表了牛肝菌科的14个新属和78个新种,并对其余88个前人发表但却鲜为人知的物种进行了研究,澄清了一大批分类混乱。
综观国内牛肝菌的研究进展,在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盛行的当今,中国已发表牛肝菌科15个新属,精准界定了174个物种(包括新种86个)。若将经典分类时期我国真菌学家发表的新种纳入统计,迄今中国牛肝菌科物种已达244种,在这些物种中,绝大部分为东亚特有种,极少数为欧亚、东亚—北美或北半球广布的种。从其食毒性上看,常见的食用牛肝菌有43种,有毒或疑似有毒牛肝菌有32种。
本期专刊共包含3篇论文,有2篇论文2015年在线后已被引12次,第3篇刚与读者见面就被加拿大国家真菌标本馆馆长Scott A. Redhead认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工作(landmark publication)。经过昆明植物所三代人的持续努力,我国牛肝菌科的研究已经跻入国际快车道。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No. 31210103919)、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No. 2013FY1104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1370001、31570025、31560011、31500023)及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