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玉种业:让农民靠玉米制种富起来

虽然是初冬,但对天山南麓的新疆拜城县农户来说,依然充满丰收的喜悦。一大早,在米吉克乡库木雅丹村的村口,村民亚森开着拖拉机拉着几个乡亲一道去“上班”。

亚森他们去上班的地方是一家名叫天玉的种子企业。“刚收完种子的天玉已开始进入繁忙的加工季节,每到这个季节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工人。”新疆天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洪涛告诉记者。而亚森就是来企业上班的季节工之一。

据了解,季节工的工资是按天发放的,每天200-400元不等,每人每天挣多少也是按件计算。更为重要的是,天玉种业招收的季节工都是周边村庄的贫困户。“只招收贫困家庭的劳力,这也是公司制定的一项扶贫政策。”吴洪涛说。

天玉种业成立于2004年,目前已发展成以棉花玉米小麦种子培育、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兼顾果蔬、苗木、花卉的科研培育等业务的现代种业公司。在“天玉”十几年的制种产业发展和扶贫过程中,公司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是稳基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模式。制种是拜城县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全县一共有5个乡40余个村的5000多名农户参与到制种中来。稳定的种子生产规模,不但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也使很多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二是搞培训,做知识的明白人。在制种初期,由于大部分农民不懂制种技术,种子生产面临规模小、产量低、成本大、质量没有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在生产的各关键环节,公司先是以现场会形式向广大农户讲授技术要点,将部分有文化基础,思想观念较为开放的村干部、农民培养成技术能手,将优质高产户的生产经验进行总结,与广大农民交流。同时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和每年的“科技之冬”培训活动,将有关种植管理技术印制成册,人手一本,每年以各种形式培训农户累计达6000多人次。如今,在所有制种农户中,至少都有1名以上懂技术、懂管理的能手。

三是抓服务,做解决问题的贴心人。为进一步完善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公司派驻30多名技术服务人员,常年深入田间地头,走乡入户,随时准备为农户解决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农业科技与农户的“零距离”对接。

米吉克乡党委副书记艾力.米吉提说:“‘不让一个贫困户落下’是我们政府扶贫的终极目标。”村民亚森补充道:“他就是靠玉米制种先富起来的。他家四口人,50亩地,拿出了10亩地专门用来种制种玉米,每亩的收入能达到2600元。”

在强有力的带头示范下,库姆雅丹村244户村民都成了玉米种植户。而作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天玉”种业则把确保农民增收看作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为此,公司与所有制制种基地的乡、村签订生产合同,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采取提单价、保产值等方式,确保农户每亩收入不低于2000元。

据核算,制种玉米比大田玉米每亩至少增收400元,每年3万亩玉米制种田可带动当地农民增收1200万元。小麦种子以高于国家粮食收购价0.3元/公斤收购,比普通商品粮亩增收在130元以上。每年2万亩小麦种子田可带动农民增收260万元左右。随着种子生产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管理程序明确,在抽雄和收获期间,企业每年都要招收2000人左右临时就业,人均可收入500元以上,累计带动增收100万元以上。

而对于所有制种田的亲本,公司均先行垫付种子款,并以补贴形式让利于民,同时由公司出资替农户购买农业保险,赊销化肥、地膜等,每年的让利补贴达50万元以上。吴洪涛自豪地说,“你可以了解一下,拜城县最早买拖拉机、最早住砖房的农户绝大多数都是搞制种的。”

目前,天玉种业有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11万亩(其中拜城县8万亩,沙雅县3万亩),年生产销售种子26000多吨(其中玉米10000吨,小麦15000吨,棉花1200吨),年销售收入1.5亿元,直接带动180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天玉种业在北京市、新疆昌吉市、喀什地区等地设立了分公司,拥有分销商150多个,销售网络除了覆盖新疆的各地州和县市,还延伸到东北、华北地区,确保了种子的销路,也保证了农民的“财路”。

(刘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