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n Fern Journal:中科院辰山植物园严岳鸿课题组发现昆虫与蕨类

摘要 : 2016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园严岳鸿课题组在American Fern Journal上发表题为“A Case of Background Matching in the Caterpillars of Xenotrachea with the Fronds of Polypodiodes amoena ”的研究论文。

2016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园严岳鸿课题组在American Fern Journal上发表题为“A Case of Background Matching in the Caterpillars of Xenotrachea with the Fronds of Polypodiodes amoena ”的研究论文。传统经验认为,蕨类植物很少为昆虫取食,昆虫与蕨类植物间的拟态或伪装关系更是很少发现。该研究是蕨类植物中首次发现具有动态伪装特性的昆虫,有助于人们更深入了解蕨类植物与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

昆虫和蕨类植物均为地球上比较古老的生物类群,距今已在地球上共同生活了超过3.5亿年的历史。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蕨类植物起源古老而缺乏协同进化者,但在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近年来的野外调查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鳞翅目昆虫幼虫,它能够根据蕨类植物友水龙骨(Polypodiodes amoena)孢子囊群形态和叶片颜色的变化,动态改变其身体上的斑点:草绿色的幼虫幼时的斑点为红褐色的圆点,恰似友水龙骨绿色叶背红褐色的圆形孢子囊群;当昆虫取食蕨类叶片后,叶片枯萎颜色变为深褐色,绿色幼虫体表的斑点连成一片,也恰似枯萎的叶片。

经形态学鉴定和DNAbacording序列比对,研究人员发现这是一种夜蛾科路夜蛾属Xenotrachea属昆虫。研究人员将这种昆虫幼虫采集回实验室培养,发现这种幼虫在取食蕨类植物叶片时将蕨类植物的孢子也一同取食。通过检测昆虫肠道中的残渣,经光学显微镜、电子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这些孢子的外壁多数被消化。然而经多次人工孢子培养,均未能成功萌发,昆虫幼虫取食行为对蕨类植物孢子的扩散意义未能得到证实。


原文链接:

A Case of Background Matching in the Caterpillars of Xenotrachea with the Fronds of Polypodiodes amoena

作者:严岳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