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构筑“瘦肉精”监控体系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创新团队在沈阳就“反刍动物β-激动剂代谢残留规律及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果进行推广。来自全国饲料质检体系及基层监管系统共140余人参加会议。
项目主持人苏晓鸥研究员介绍了项目背景、进展情况、形成的技术成果以及成果性能与应用等总体情况,项目组成员分别针对具体技术内容进行了介绍。
长期以来,我国β-激动剂(俗称“瘦肉精”)监管对象主要是生猪,与之配套的监测技术也主要针对生猪及其产品。但由于反刍动物与猪的生理结构、消化途径、生活习性、样品特点有很大差异,不同“瘦肉精”在反刍动物体内蓄积部位、残留状态、消除规律尚不清楚,将现有监测技术直接用于反刍动物监管,出现诸如样品采集难度大、检测准确性低、溯源不清等众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反刍动物“瘦肉精”监管工作的开展。该项目针对反刍动物β-受体激动剂代谢机理不清,监测技术不适应等问题,探明了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等3种“瘦肉精”在反刍动物体内的代谢残留规律,确定了不同环节监测靶标;开展了纳米标记、表面增强和类特异性识别机理等基础研究,研制了拉曼光谱、上转换发光等快速检测装备以及检测试剂10种,较之常规速测技术灵敏度提高10倍以上,且实用性更强,稳定性更好;揭示了类特异性分子识别机理机制,开发出分子印迹聚合物等高效样品前处理材料5种,提高了样品前处理的特异性,降低了饲料和动物尿液样品基质干扰。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与集成,研制出模块化、集成式的移动检测实验室。项目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研究论文34篇,其中SCI论文28篇(最高影响因子7.47);制定农业行业标准3项。通过该项目实施初步形成了反刍动物β-受体激动剂监管关键技术体系,适合在省部级、地市级监管机构和养殖、屠宰不同监管环节应用。
通过此次项目成果推广会,使监管人员了解了项目的进展,掌握了相关前沿技术,为进一步强化监管监测、保障动物源性农产品安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下一步,项目组将对成果进一步集成与组装,在全国肉牛、肉羊重点养殖区域进行重点示范和深度推广,为构建β-受体激动剂全方位、立体式防控技术体系奠定基础。(通讯员 刘全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