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道“农村改革与农业机械化”

10月27日,2016中国农机发展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举行,与会专家领导围绕“农村改革与农业机械化”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毛洪、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范景龙、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方言、《农民日报》总编辑胡乐鸣等出席论坛。

罗锡文院士致开幕辞,并就“中国拖拉机、收获机械与国外技术差距”发表演讲。他指出,从体制方面分析,中国是农机大国,但并非农机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跟跑者”的位置。例如,早在1980年,美国约翰迪尔公司轮式拖拉机功率就已发展到250马力,而中国直到2015年才开始投放240马力轮式拖拉机,比迪尔落后了30年;美国格林纳公司1974年推出横轴流式谷物联合收割机,而中国到1994年才开始投放,落后了20年……这一系列差距让我们客观理性地分析形势、补齐短板、奋勇向前。特别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清楚看到所处的位置、存在的差距,更要认清农机行业担负的责任,才能取得长远发展。

方言在发言中指出,农村改革与农机化创新密不可分。2016年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词为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对农机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新常态下农机行业需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即总量与质量、品种与结构、成本与效益、需求与资源的关系。中国农机任重道远,她建议,当前发展重点应该关注农机补贴如何鼓励农机创新、科技研发如何与加工装备同步等问题上,及早制定切实计划,做到未雨绸缪。

胡乐鸣主要就农业现代化规划、无人机管理、农机合作社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几点思考。他认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机发展应与国际接轨,合作社要将联合农户形成规模效应为重点,提高耕种收作业效率,着力推进农机转型升级。但我国农机发展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以民用无人机为例,虽然此领域已取得显着发展,但“无人机无人管”的问题依旧突出。对于无人机的试航与定型、制造标准、身份识别、销售备案与登记、登记识别标志、进出口管制、飞行合格证书与执照管理等方面,国家还需加强监管,将相关规定落实到位。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孟志军从技术实践层面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机发展。他提出,“互联网+农机”就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在农机设计制造、农机装备、农机化生产及农机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渗透、应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衍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装备熟化的过程。他认为,推进“互联网+农机”行动应围绕主要农田作业全程机械化的要求,积极发展中高端智能化装备,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提高农业装备附加值;加快信息感知技术、传感网、互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使农机快速走上数字化、精准化、高效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陈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