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夸我是伯乐
(不久前发了一篇博文:为什么2016年被定为南繁创立60周年?这是佟屏亚20年前推荐吴绍骙教授“异地培育理论”申报国家奖励的过程,轶闻趣事,愉悦共享。)
我为种子谱春秋,吴老夸我是伯乐。
吴绍骙,今年84岁(指1989年),我国著名的玉米育种家;我,54岁,普通的玉米科研人员。相比之下可为师生,严格说起来实乃两代人也。
吴老怎么会夸我是伯乐?这事还要从玉米种子说起。
1985年,我承担农业部主编《当代中国农作物业》一书写作关于玉米生产发展的章节。为摭拾史料,博采群言,两次赴河南农业大学拜谒吴老。吴老态度可亲,平易近人,百问不厌。尽管他年事高迈,但精神矍铄,头脑清晰,和蔼可亲,侃侃而谈,往事如在指掌。
我在完成书稿规定任务以后,又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繁育写出了《中国玉米改良史话》(此文在《种子世界》1986年连载),其中有一节叫“异地培育理论的贡献”,说的是吴老主持研究玉米异地培育的经过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站在历史的高度,纵观40年来我国玉米品种改良的历程,我愈来愈发现,吴老倡导和研究的异地培育理论对我国农业生产贡献很大。第一,外国没有先例,在国内也是首创;第二,20世纪50年代在学术界关于“环境会改变生物遗传性”的理论占统治地位,而异地培育试验的成功给予了有力的否定;第三,它不仅加速玉米育种和繁育进程,而且后来扩大到其他粮、棉、油作物,影响深远。
我在一次拜访吴老时,谈了我对异地培育理论的看法。我问他: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什么级别的奖励?
“没有。”吴老笑着说:“像你这样高度评价异地培育理论,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为什么?”我惊异:“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没有受到表彰?”
吴老告诉我:这项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应用,后来发生了众所周知的事。那时候我们搞研究只有一个信念:要加速玉米育种进程,提高玉米产量,根本不知道要报什么奖。20多年过去了,农作物南繁北育热火朝天地搞起来。时过境迁,没人再提这桩事了。
吴老,一位为玉米育种事业贡献一生的人,在我面前显示令人崇敬而高大的形象。
我有点激动:“我要为吴老请奖。”
吴老哈哈大笑:“我80多岁了,还要什么奖啊。看到今天南繁北育的兴旺景象,我万分高兴。”
我回北京后,立即写了“为吴绍骙请功”的信,附上有关吴老主持研究异地培育的有关资料,1988年1月9日通过交换送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大约在1个月后,农业部科学技术司收到该办公厅转去的“为吴绍骙请功”信,并立即以农(科)函字88第9号红头文件函复:“收到为吴绍骙请功的信。关于异地培育的研究,……建议由所在单位按规定手续组织申报。”
稍后,我又接到吴老的来信。他说:全国人大办公厅给河南省人代会发来您信的全文复印件。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树德说:河南有宝不识宝,还是北京人看出来了。他批示:将中国农业科学院佟屏亚同志《为吴绍骙请功》一文及其附件,印发河南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各位同志阅,并建议有关部门立即组织报奖。
1988年3月25日,吴老来京参加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前专程驱车寒舍,他气喘吁吁地登上三楼,还未坐定就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幽默而风趣地说:“我代表河南人感谢你这位伯乐;是你这位年轻的伯乐,发现了我这匹老马。”
我面前的这位著名科学家是那样可亲、可敬,令人感动。
吴老郑重地说:“参加异地培育研究的人很多,有的已先我而逝。你为异地培育研究请功,对生者是鼓舞,对逝者是慰藉。我再次代表全体参加异地培育研究课题的同志向你致谢。”
1989年3月,吴绍骙教授主持的“异地培育理论及南繁事业发展实践”研究成果通过专家组鉴定,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李竞雄教授代表专家组满怀激情地写下了鉴定意见:“中国独创,世界无双。”此项成果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纪念吴绍骙教授在玉米品种改良事业和创立异地培育理论做出的贡献,河南省有关部门为吴绍骙教授铸造铜像,立碑志铭。
我通过种子与吴老的故事叙述至此。有感于我和吴老两代人之间通过玉米种子建立起的深厚友谊和发生的轶闻趣事,录之以飨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