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猕猴桃软腐病菌鉴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猕猴桃(Actinidia spp.)隶属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Lindl.),具有很高的营养及经济价值。我国是世界猕猴桃起源和分布中心,拥有丰富的猕猴桃种质资源。2015年,中国的猕猴桃年产量达到250万吨,总栽培面积超过25万公顷,连续10年超越新西兰及意大利成为世界猕猴桃栽培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国家。然而,随着近年来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猕猴桃细菌性及真菌性病害的发生情况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了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

猕猴桃真菌性软腐病是发生在果实贮藏期的一种常见病害。发病初期果实外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发病部位表皮开始变软,微微凹陷,剥开凹陷部的表皮,可发现病部中心果肉呈乳白色,周围果肉呈黄绿色透明状。纵剖病果可以看到病变组织呈圆锥状向果肉深部扩展,6-10天左右病斑扩散至果实中间至整个果实完全腐烂。正常条件下,猕猴桃可以在适宜的低温冷库中保存4-8个月,软腐病的发生会加速猕猴桃的腐烂,导致在贮藏、转运、销售期间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

猕猴桃资源与育种课题组李黎助理研究员在钟彩虹研究员的指导下,于2014-2015年对中国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发生进行了大规模地调查,发现该病已成为中国猕猴桃产区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及湖南等猕猴桃主产区的发病率高达20%-50%。同时,对收集自河南、湖北、重庆、江西、贵州、陕西、四川、浙江、福建、安徽及湖南等地区的猕猴桃软腐病样本进行了病原菌分离。运用生物学特性观察、致病性测定及ITS分子鉴定等方法,发现引起中国猕猴桃软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是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不同地区的病原菌存在明显差异,如四川、贵州、福建、浙江及湖南的拟茎点霉菌检出率较高,安徽及上海的葡萄座腔菌检出率较高。其中Pestalotiopsismicrospora,Diaporthelithocarpus为首次被鉴定为中国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菌。该研究首次对中国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中国猕猴桃软腐病菌的分布规律,为后期的抗性机理研究、抗病品种选育及防治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研究项目(KFJ-EW-STS-076),农业部作物种资质源保护与利用项目(2015NWB027)支持。研究成果已分别发表在Plant Disease杂志第10期,第11期上。

论文链接1

论文链接2

Diaporthelithocarpus 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及导致的猕猴桃软腐病症状

Pestalotiopsismicrospora 菌株的生物学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