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科技+农业”带来提质增效
发表日期:2016-10-19 10:14AM 阅览次数:
“农业园区距离县城不到3公里,且地处黄河滩区,水土条件好,拥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天优势。”綦家夹河村党支部书记杨振河介绍,目前,现代农业园区有1600亩,规划葡萄种植园、蜜桃种植园、淡水养殖园等5个区块,年创产值1300万元。
在发展特色种植基础上,旅游采摘成了綦家夹河现代农业园区的又一亮点。据了解,园区农产品注册了“綦家嘴”品牌,通过“无公害”认证,园区内水、电、路、讯配套齐全,形成吃、住、采摘、休闲观光一条龙服务。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举办了“綦家嘴葡萄采摘文化旅游节”。綦家夹河村被评为“山东省一村一品工程示范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
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方向,利津县以绿色种植、现代渔业、生态畜牧业、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为重点,按照“区域化布局、园区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要求,确立了“合作社引领,园区带动,龙头先行”的农业发展思路,重点规划发展南部、中部30万亩粮棉果蔬区,以汀罗为中心的30万亩上农下渔区,中部、北部30万亩畜牧水产高效生态养殖区和沿黄一带休闲观光农业区。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该县引进培育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为园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注入崭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县发展各类农业示范园区67个、园区总面积达到21.27万亩,园区化率达到35%,一个个独具特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园区成为农业产业集约集聚的载体和农业技术集成、科技转化的平台。
新型经营主体“大显身手”
利津县农丰家庭农场树苗种植区,负责人韩乃奎正在查看原生白蜡树苗长势。他告诉记者,农场占地5000亩,其中,树苗种植区2000亩,粮食种植区3000亩。树苗种植区主要栽种原生白蜡等树种,原生白蜡抗冻能力强,北京、内蒙古等地区需求量大,产品供不应求。同时,农场计划开展苗木新品种繁育,与美国红叶白蜡嫁接培育,每棵树的价格能提升10倍。
对于农场的收益,韩乃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粮食种植区一年一季小麦一季水稻,亩产1000斤,年收入就在300万元左右,一年就能收回全部成本。树苗种植时间长,短期效益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收入也很可观。
与农丰家庭农场毗邻,临河蜜瓜果专业合作社社员周山正在自己的大棚内忙着采摘甜瓜。“现在种瓜比原来简单多了,合作社实行‘六统一’,种子、肥料、技术、销售都不用俺操心,俺种好瓜就行。”周山笑呵呵地说。目前,合作社临河蜜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的20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
依托棉花、瓜菜、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利津县按照“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鼓励引导当地农民创建产业优势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的有效对接。截至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176家,家庭农场233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0家,带动4.33万户农民进入产业链经营。
“智慧农业”成新引擎
走进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记者看到,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绿意盎然,葱茏的枝蔓上缀着翠绿的、绛紫色的葡萄。“我们建了25个瓜果种植大棚,种植甜瓜、葡萄等瓜果。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在我们盐碱地上通过实验选育的‘金手指’品种,一亩能产3000公斤,每公斤卖50元,收入是大田葡萄的10倍还多呢。”种植户孙春英说。
农产品身价倍增,背后是科技的支撑。毛坨村与青岛农业大学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成立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研究院,青岛农业大学帮助毛坨村规划了现代农业示范园,采用无土栽培模式建立了有机基质蔬菜基地,发展了1200亩葡萄种植基地,推广了大棚葡萄试种、膜下滴灌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棉花高产栽培新方法等一系列成果。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王建林告诉记者,他们在毛坨村实施了盐碱地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种植,采用覆膜、膜下滴灌等技术压碱,亩产量达到了400公斤。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已派驻30多名专家教授和100多名研究生到毛坨村开展科研,科研组开展了“耐盐葡萄品种筛选”、“耐盐花生品种选育”等12个课题研究,盐碱滩发展起了高效生态农业。
利津县实施了“集中培训、专家进村、点对点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邀请专家教授到村开展种殖养殖技术培训,为当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组织合作社、种粮大户到青岛农业大学进行了集中培训,到綦家夹河、盐窝镇等村开展了肉羊养殖疾病防控技术、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等培训,还对绿洲醇公司、非非农场等进行了个别指导,收到很好的成效。”王建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