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流胶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是近年来黄瓜生产中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一种新病害,由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病原细菌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也可通过植株伤口侵染传播。
1发病症状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定植后7~10 d(天),地上部出现黄叶时,在地表茎基部(地膜下)即出现黄褐色水浸状病斑。地面湿度大时其子叶由边缘向内腐烂。病斑继续向上发展,可见近地面第1片子叶边缘出现1~2 个水浸状凹陷病斑,后扩大向内发展,病斑处的叶脉呈深褐色。棚内湿度大时,茎基部出现流胶,病情继续向上扩展,叶背面的病斑溢出菌脓,干燥时病部易干、质脆,呈开裂状或穿孔状。
成株期植株开花结果时,在郁闭高湿条件下,先在茎蔓的叶节易积水处流胶,或在瓜条、叶柄、卷须上出现水渍状病斑或有水珠,扩大后呈鼻涕状流胶,严重时病株的叶片上黑褐色叶脉出现水渍状病斑,在植株顶部叶节处出现黑褐色萎蔫,枝条下垂、溃烂,后呈褐色干枯。黄瓜植株感染细菌性流胶病后,畦面落秧的瓜蔓上湿度大时也出现流胶,该特征也是与黄瓜其他细菌性病害的区别点。
2发生规律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由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病原细菌可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病原细菌也可通过人在走道上来回走动,或浇水造成的伤口侵染;摘心、掐卷须、绕蔓、摘瓜、打杈等农事操作对植株造成的伤口,也是病原细菌的侵染传播途径。
湿度和温度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湿度大,发病重。大棚黄瓜苗期或开花结果期遇雾霾天或阴雨天气多,棚内湿度大,若植株下部叶片多、郁闭,植株茎蔓、瓜条流胶,并迅速蔓延,发病严重。病原细菌适宜温度为25~27 ℃,但秋冬和早春棚内的低温时间越长,湿度越大,发病越严重。棚内温度19~24 ℃维持10 d(天)以上,一旦升温,棚内的中午温度高,温差大,细菌性流胶病发生严重。
3黄瓜细菌性流胶病防治技术
3.1物理防治
降低环境湿度,增加通风透光,对黄瓜流胶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定植时少盖土,露出黄瓜幼苗的蛭石面,有利于降低幼苗茎部湿度。二是苗期发病时,拉开植株周围的地膜,主要也是起降低湿度的作用。三是对已发病的棚室成株期进行药剂喷雾前,先去掉植株下部叶片,尤其去掉畦面上覆盖的叶片,减少病残体,并做到边去叶边喷雾(防止病原菌从伤口侵染)。该方法可快速减少植株下部的潮湿蒸汽上升,大大减轻植株上部病情,增加植株间通风透光,植株上部能很快长出无病的新叶。
3.2药剂防治
① 定植前撒施药土。每667 m2 用77% 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1 000 g+70%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 g(主要防治由腐皮镰孢霉侵染引起的茎内韧皮部褐色病变)+ 干细土30 kg,拌匀撒施在定植黄瓜幼苗的畦垄上。
② 定植时灌根。用77% 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 70%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灌根,每穴灌0.1 kg,定植时先灌药后封埋土,隔7~10 d(天)后再灌1 次药,连灌2 次。
③定植后7~10 d(天)进行苗期药剂喷雾。用50% 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800 倍液+ 33.5% 喹啉铜可湿性粉剂750 倍液+ 40% 沃加福1 000 倍液,每隔10 d(天)喷1 次,共喷4 次。
责任赵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