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小农成全球食物安全和营养主要贡献者

每经记者 张雯

在全球农业政策研究者们看来,小农在全球农业系统中的重要性或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6月6日,《2016全球粮食政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小农成为全球食物安全和营养的主要贡献者,发展中国家的5亿个小农场为亚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提供了约80%的食物,而加强小农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状况。

在发布会上,一位发改委农经司人士表示,“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利用的改革,不过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的小农户而言,因其农业自然条件不同于内蒙古、东北地区,或可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实际上,土地的规模经营与粮食的精耕细作,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小农与现代农业并不矛盾

一边是步步推进的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一边是困守“一亩三分地”的乡村小农,土地大小的对比难免带来对峙的意味,“大农”“小农”在现代农业中到底应如何厘清边界,在这场发布会上,多位知名学者为此发起讨论。

“小农与现代农业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将小农纳入到现代农业的关系中来。”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表示,“大农与小农也并不矛盾,作为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不同的主体其功能是不一样的,小农在解决自身供给的同时给了粮食安全保障,但是高端化、差异化、品牌化,靠小农是解决不了的。”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全球范围来看,小农农业可以促进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尤其是那些已经很好地融入多元化农村经济和农业食物价值链的小农农业,而小农农业亦可以创造就业机会。”

《报告》指出,尽管小农农业常被认为是重要产业,但支持小农和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却十分缺乏。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曾撰文指出,老人农业和自发形成的中农群体都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这两个群体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构成了农村中稳定的社会结构,而因为缺少政策支持,小农种田越来越难,农民不得已流入城市。

对此,一位农业部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中国,当前农业实施的普惠制的补贴政策,并不会有大的改变,但是可以探讨是否拿出一部分以聚焦一部分,以产业政策撬动财政政策。”

小农也可对接“高价值市场”

樊胜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将小农与高价值市场对接有助于提高小农企业的盈利能力,加强城乡关联发展,可提供更多以市场为基础的农业机会。”

《报告》指出,应当发掘小农农业的商业潜力,支持小农从传统自给农业向高价值、气候智能型、营养驱动型农业转变,若要实现这一转变,则需要持续的政策和制度支持以及确保对关键领域的投资,包括融资机制和风险管理工具、知识和技术技能、市场准入以及面向小农的社会安全网。

针对小农融资、保险等多种手段的风险预防机制正在全球多地进行试验。在玻利维亚,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正在为小农提供融资,这一项目预计将提高4.9万小农的适应能力。在印度,近年来超过3000万小农开始使用天气指数保险,这让许多农户转向了利润更高的农业生产系统。

在对接高价值市场方面,印度乳制品网络开展了“牛奶增产行动”,小奶农与城市消费者通过生产、采购、加工和销售产业链相互关联。

“2.6亿农民,2.3亿在生产粮食,需要关注小农问题,这也是中国的农业首要问题。”张红宇认为,“农业在当今并不是弱质产业,只要生产效率足够高,并不输于其它非农产业带来的效益。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土地规模,获得不输于外出打工收入水平,而在规模经营同时,还要关注土地不流转的那些人,那么就要用社会化服务来保证这些人的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分享经济也有了存在的价值。”

在小农现象普遍存在的中国,重视小农、引导小农发展将带来可持续发展收益。

《报告》指出,由于小农生产规模小,其可以采用既能提高生产力又能支持生物多样性的劳动密集型、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成功的小农还可以促进实现与减贫、教育、性别平等、水资源利用、就业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