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成功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









2016年9月23日,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会议由张步江书记主持,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生物资源与安全处胡忆虹处长、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陈友权副司长、科技教育司技术引进与条件建设处张振华处长、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宁鸣辉处长、我院吴孔明副院长、万建民副院长、科技局熊明民副局长等领导出席,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我所在家所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课题组组长等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心主任周雪平教授系统介绍了科学中心的总体概况、平台建设、科研进展和规划设想,重点列举了在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农业毁灭性高致害生物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创新性理论、方法与防控成果,试运行以来,科学中心及时启动了新发突发农业病原生物的鉴别诊断、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研究,为我国有效应对重大植物疫情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在生物安全信息服务方面,科学中心及时向有关部委提供信息动态与对策建议等,为相关文本撰写提供技术支持。中心副主任张礼生研究员汇报了中高级生物安全隔离实验室管控措施及相关制度。

陈友权副司长指出,农业生物安全关系到农业粮食安全、人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成立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是加强我国农业安全科技创新、促进植物检疫科学研究的大事,弥补了当前农业科研机构没有植物检疫科学研究的短板。农业生产实践在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病虫灾害越发复杂,科学中心要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全面提升对危险性有害生物的科学研究,加强监测预警、情报分析、源头防控、有效治理,推进我国植物保护事业向现代植保转变。

万建民副院长强调,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科研与评估,是科学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农业转基因技术对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了推进作用,例如抗虫棉的应用既在科学上揭示了转基因作物在环境科学、生态学中的科学问题,也在生产上促进了棉花增产,控制了棉铃虫等重大害虫,显著降低了化学农药使用量。科学中心在未来,要密切跟踪国际动态,加强转基因农作物在生态学、环境科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对全国农业生物安全科技事业发展的引领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对推进“顶天立地”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吴孔明副院长指出,科学中心是我国面向农业、林业、环保等领域,专门从事高危农林有害生物研究的综合性国家级创新平台,是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填补了我国农林高危有害生物科学研究平台的空白,显著提高了我国在新兴的高危生物安全研究领域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将已有传统植物保护研究与现代生物安全研究力量的衔接与互补,从整体上形成国家农林生物安全防御与控制科学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科学技术支撑与有力的保障。

吴孔明副院长要求,科学中心在制度建设上,要完善管理规章,处理好与国家有关法规的衔接,提出符合我国生物安全现状的制度规范;在科研方向上,要重点突出,处理好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关系,加强危险性、检疫性有害生物科学研究与技术探索;在开放运行上,要精诚合作,有效发挥科学中心的平台效应,促进与林业、环保、植检等部门的合作交流;在基地体系上,要着眼全球,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国内科研台站,打造我国农业生物安全科研基地及协作网络。

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由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是我国“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项目之一。建成的中级与高级农业生物安全隔离实验室,是我国级别最高的种植业领域专业实验室。此外,还建有重大植物病害、重大农业虫害、重大入侵杂草、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国外天敌昆虫引种评估等科研实验室。科学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共有委员21人,吴孔明院士任主任委员,张立研究员、周雪平教授任副主任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