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在传统产区复苏

大豆增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东北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然而,近年来,东北大豆种植面积大幅缩减,加之今年入夏以来,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出现历史未遇的持续高温少雨的干旱天气,东北大豆生产形势极为不利。

不过,在黑龙江省黑河北安市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项目的试验田里,大豆长势明显好于一般生产田。专家组实收测产的结果也证明了增产增收的效果:示范区大豆平均亩产达到219.79 公斤,比常规播种方法高60.6公斤,增产27.6%。每亩增收242.4元。

这一数据表明,北安市大豆示范田的产量达到了同纬度地区国际先进水平,也充分展示了技术集成和科技创新在提升大豆生产水平上的显著成效。

“金豆子”变“闹心豆”

东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豆主产区,东北地区大豆播种面积约占全国大豆总面积的1/2。从哈尔滨往北约600公里的黑河市就是东北大豆的传统优势产区。独特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安全的生产环境、造就了黑河大豆的高品质;平坦连片的土地、领先的机械化水平,成就了黑河大豆生产的规模化,黑河有生产均质优质大豆的优良条件。

“黑河地区大豆总异黄酮、总低聚糖、总皂甙、总类胡萝卜素、总维生素E含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铁、锰元素含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天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据黑河市委书记秦恩亭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黑河市大豆种植面积始终占播种面积的70%以上。

不过,近年来,国产大豆受到了进口大豆的强烈冲击。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大豆消费量9300万吨,其中,国内产量1000多万吨,换言之,80%以上需要进口;2015年进口大豆8169万吨、豆油881.79万吨,占国际大豆、豆油贸易量的80%。与此同时,受大豆种植效益低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双降”。

“即使近年来受到玉米和水稻的影响,黑河市大豆面积也保持在1000万亩左右,占全省1/3,全国1/10。”秦恩亭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

尽管黑河大豆种植面积没有大幅度缩减,但受国外大豆挤占国内市场、加工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黑河的大豆生产和大豆产业发展遇到了不少问题和瓶颈,曾经的“金豆子”变成了“闹心豆”。

当下,大豆产区缺口逐年扩大,大豆依赖进口的情况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在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大豆传统产区如何在困境之中复苏和突围?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建立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是东北大豆的选择。

绿色技术增产增效

事实上,从2008年成立以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紧密围绕东北大豆主产区的生产技术需求,集成多项核心技术的综合技术模式,构建了适合不同轮作周期的粮豆持续均衡增产的技术途径,制定了相关技术规程,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了设立轮作补贴的政策建议,得到重视与采纳。

2013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启动实施了粮食增产增效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大豆是项目重点研究和示范的对象之一。项目选择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开展示范,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集成组装国内外现有重大技术成果,探索建立不同区域大豆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6年,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启动实施了“大豆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示范项目”,把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模式推广到全国大豆主产区。

“该项目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嫩江县和建设农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区和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吉林省敦化市和安徽省宿州市等7个县市实施,每个县市安排4个2000亩以上的地块,共落实面积6万亩。”韩天富说。

据项目组专家介绍,近年来东北地区南部和中部玉米面积迅速扩张,大豆种植区域逐步北移,集中到黑龙江省第四、第五积温带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岭南地区。

这些地区无霜期短、积温低,秋整地时间不足,造成大豆田春季整地、失水散墒现象严重,春旱发生频繁,严重制约播种质量和苗期生长。同时,大豆与玉米等作物的轮作体系尚不完善,上下茬机械作业环节不配套,作业质量和技术到位率低。加之病虫害防控技术落后原因,病虫草害发生较为普遍,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品质和效益。

针对东北地区大豆的生产技术需求,项目组集成了优质食用大豆新品种、大豆玉米轮作倒茬技术、深松浅翻蓄水保墒技术、信息化精准生产技术、减量增效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除草剂安全施用技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大豆品质评价与食品加工技术九项核心技术。

实验和数据证明,轮作倒茬、秸秆还田等核心技术具有其技术优势。“据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海伦大豆综合试验站21年的定位实验结果,大豆—玉米轮作比连作玉米土壤有机质高15.6%,大豆茬比玉米茬土壤水分含量提高21.5%,速效磷含量提高16.3%。如果以连作玉米的产量为100%,大豆和玉米两区轮作使玉米增产8.8%;玉米—大豆—小麦三区种植,玉米增产14.1%。”韩天富说。

我国每年粮食产量超过5亿吨,秸秆理论资源量在8亿吨以上,可收集秸秆资源约为7亿吨。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地区的秸秆资源丰富。“仅其中含有的氮、磷、钾、硫四大矿质元素的价值就达1500亿元人民币。如考虑有机质对土壤的贡献,其价值将成倍增加。秸秆还田的实现,不仅可稳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保水保肥能力,实现用地养地的结合,而且可提高还田当季和下茬作物的产量。”韩天富解释道。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及国内外多年的研究也表明,覆盖是秸秆还田的最佳模式。2012年以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在黄淮海地区采用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种植耐密抗倒大豆品种,连年创造麦茬夏大豆亩产550斤的高产典型,2015年更是获得了亩产676.56斤的黄淮海大豆最高产量纪录。

国产大豆以“食用”突围

“黑龙江省所生产的大豆颗粒圆润饱满,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现有大豆品种平均脂肪含量占20.1%,高的可达22%,蛋白质含量平均占40%,高的可达45%,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李世润表示。

在专家看来,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小康目标的实现,人们对改变食物营养结构的愿望十分迫切,对食物蛋白需求增加十分迫切,大豆能满足这种发展趋势的需求。目前大豆形成了两个不同市场,进口大豆可用来榨油,国产大豆主要食用,高蛋白的食用大豆或将成为中国大豆发展的方向。

“大豆绿色增产增效的总目标还要围绕国内大豆生产的稳定发展来制定。重点促进国内食用大豆的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的战略目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走出一条我国大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路径。努力提高大豆竞争力、大豆产出率,保障食用大豆的质量。未来还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满足食用需求,更好地创造市场。”在观摩了东北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项目之后,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表示。

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也表示,针对当前大豆生产发展问题,在大豆科技创新方面要实现“两提一降”的目标——提高产、提品质、降成本。其中,大豆“提品质”要实现错位发展,错位经营,重点要发展优质食用大豆,满足居民对优质植物蛋白的需求。

陈萌山建议探索大豆生产的集约化、机械化、绿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我国加工食品食用大豆具有悠久历史和传承,所以,大力发展食用大豆既创造需求又改善供给,是大豆进行结构升级最终的选择。”

“我们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加大对食用大豆的科研支持力度,未来食用大豆面临哪些问题现在要提早布置,加快研究,支撑未来食用大豆产业的发展。”他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