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指数”新鲜出炉,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产出评价
“π指数”新鲜出炉,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产出评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首次发布《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全球科研机构产出评价》。在π指数全球机构分布中,中国科学院排名第九。
π,一个无穷尽的数字,意味着创新和变化。昨天(9月19日),一个被命名为“π指数”,有关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全球科研机构的产出评价报告,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正式发布。 “π指数”综合了论文作者实际贡献和期刊影响力,旨在一定程度反映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全球科研机构论文产出现状,希望借助这一指数客观评价科研机构的科研产出、质量和贡献。
中国科学院排名第九
报告显示,在2015 年全球“π指数”Top100的机构中,美国占了“半壁江山”机构数量为48个,其次为英国10个,法国8个,德国6个,澳大利亚与瑞士、荷兰同为4个,中国、加拿大和日本同为3个。中国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
π指数全球机构分布中,哈佛大学的研究实力远超其他机构,完全不在同一个“等量级”。π 值 Top10 的机构及其 π 值,分别是哈佛大学(26041.99)、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10818.51)、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9911.54)、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9765.64)、斯坦福大学(8286.19)、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7066.44)、德国马普学会(6363.04)、约翰霍普金斯大学(6266.89)、中国科学院(6257.48)和牛津大学(6186.78)。
π指数全球机构分布中,哈佛大学的研究实力远超其他机构,完全不在同一个“等量级”。
一句话促成了“π指数”的出炉
“现在指数和排行很多,为何没有我们自己的?”中科院院士王恩多一句话促成了“π指数”的出炉。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我国的科研创新亟需自主创新的评估体系及方法。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研发,经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文献情报与科技期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策划,历时两年多推出富有中国特色的“π指数”。
中国特色“特”在哪?这一指数以遴选的119种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领域科技期刊作为评价数据来源,以2015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为统计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双重评估的方法,综合考虑论文作者贡献分值、期刊影响力分值等因素,形成了π值等主要指标。
据悉,该研究成果已通过bm.pi-index.com网址公开发布。未来主办方将进一步研发专利产出、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等指标,并结合科研投入,对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行更加综合、客观的评价,从而希望借此为国内科研评价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做法。
对于中国本土的这一“π指数”,许多科学家表示了赞赏。林其谁院士说,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可以促进科学发展。王恩多院士认为该指数引入了论文作者贡献度,富有科学精神。她建议基于这一指数,未来可以做一些预测分析。
上海观察 2016年9月20日 城事
作者:黄海华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