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对“新农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些思考

陈建,工学院副教授。曾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ASM公司香港研发中心从事研究工作。我校2016年引进优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导航、制导与控制。

9月3日,学校组织参加新教师入职培训的老师们前往张家口市霍家房村调研、实践,让老师们受益匪浅。

霍家房村,东临国道,隶属于万全县宣平堡乡,全村319户,876人。2015年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乘车进入霍家房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村里建设的名为“六景”的森林公园:3000多棵绿树成荫,据介绍地下还藏着一个深约5米的污水处理厂,净化后的水可用于鱼塘和灌溉。

在村里的主干道两侧,规整分布着名为“霍家小院”的农家乐院落,用于接待从张家口市、甚至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屋内设计得颇像咖啡馆,院里则错落种植着一些玉米、西红柿,体现出休闲和农业的统一。

我们小组在村里走访了几户人家。第一家,是门前挂着“党员家庭”匾额的焦大姐家。这是一个四口之家:丈夫在机械厂做焊工,年收入7-9万;焦大姐在家务农,种了5、6亩玉米,年收入几千元,目前给村里挖筑天然气管道的工程队打零工、做饭;养老靠缴纳社保,一年100-500元不等;大儿子研究生毕业,目前在北京的某研究所工作,已在北京结婚买房;小儿子正在上大四。村里像他们一家子女都上大学的家庭很少,看着焦大姐家崭新敞亮的室内装修,电脑、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电,大儿子帅气的结婚照,以及院内的摩托车,我对这一家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绝不是一句空话,教育带来的是更高的职业平台,以及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随后,我们同村支书范书记进行了交流。过去,村里主要采取集体种植、养殖的模式,比如焦大姐同大多数村民在十几年前都养殖过蛋鸡,后来由于缺乏应对疫情的技术,大家放弃了养殖。现在村里主要靠土地流转、生态农业的形式创收,引入有资金、有资源的开发商建立生态农业旅游园,开拓果蔬采摘园、珍禽养殖园(如鸵鸟、珍珠鸡)、垂钓台,吸引城市的客人前来消费,既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又创造了工作岗位,据悉村里目前有80多人在生态园工作。

我感受到,霍家房村已经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在发展新农村模式方面,霍家房村走出了具有生态农业旅游特色的路子,但是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生态农业的投入和成本很高,因此定位也只能是旅游,它并不解决城市老百姓的吃饭问题,特别是在未来,同一地区生态旅游村可能越来越多,而城市游客数量并不会显著增加。在这种形成竞争的可能下,哪些村优先发展生态旅游,哪些村暂不发展?什么村发展什么特色的生态旅游?是靠政府先期引导规划,还是靠市场自发调节?这是新农村建设中有待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与其他老师交流过程中,一些老师提到的借冬奥会机遇发展北京到张家口的快速交通,吸引北京市民前来生态旅游村消费,或可给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者一些大局观的启示,毕竟旅游和交通是不可分的。

另一方面,村支书范书记提到:目前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到城镇打工,即使是在村里的年轻人,也多从事比如长途运输、塑钢加工等同农业并不相关的工作,务农的基本上是妇女、老人,而近年来村民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多来自于打工的收入,而并非务农的收入。“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这种现象同全国农村的现状是吻合的。而究其原因,无非是务农苦,务农周期长、风险大。据范书记介绍,村里的合作社去年种西兰花挣了钱,今年却因为没有销路,雇人采摘更亏本,而烂在了地里。从“十年前全村的蛋鸡发生鸡瘟导致全村不养鸡”,到“现如今西兰花没有销路烂在了地里”,对于农户来说,最需要的永远是实用的“技术”和农产品的“销路”。

作为中国农业研究的最高学府,秉承着“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办学宗旨,我们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在“科技小院”上,已经做出了“农业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的良好示范,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基层农户的认可。下一步,如何集全校各学院之力,建立学科覆盖更广泛、地域分布更广阔的“科技小院”:如号召资环、经管、水院的师生担任当地政府的智库,让农村产业布局得更合理;如号召工学院、信电的师生到农村一线推广自动化的智能农机装备,让务农不那么苦、不那么累;如号召资环、农学、植保、园艺的师生让农民的田地、果园增产、增收;如号召动科、动医的师生让农民养殖的家禽、家畜生长得健康、壮实;如号召食品学院的师生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以上,或许是我们高等院校为党和国家示范“精准扶贫”的一条可持续之路,或许也是中国农业大学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条可持续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