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与研讨会”在东营和滨州市召开

2016年9月9~10日,山东棉花研究中心联合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棉花分团、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创新团队在滨州市和东营市成功召开了“棉花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与技术研讨会”。该观摩会是省农科院科技开放周的重点活动之一,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兆辉、院长助理刘世军、科研处副处长杨英阁,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站长王桂峰出席会议,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棉花分团成员、省棉花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东营市和滨州市农业局、农机局有关领导与技术人员,植棉大户代表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棉花中心党委书记赵军胜和省棉花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维江先后主持了会议。

9月9日部分与会人员来到滨州市无棣县西小王镇,在县、镇有关领导的指引下参观了该镇棉花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和机采棉清理加工生产线。无棣县西小王镇是该县棉花生产大镇,在棉花轻简化机械化生产和棉花产业化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为全省棉花实现轻简节本、提质增效带了个好头。9月10日全体与会人员首先观摩了位于东营市农高区的棉花“晚密简”轻简化生产技术示范田,随后进行了技术研讨。院长助理刘世军简要介绍了我院开展科技开放周活动情况,对我省棉花科技工作者研究建立的简化植棉、提质增效的技术给予充分肯定,特别对观摩的“晚密简”轻简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给予高度评价:棉田长势好,结铃集中,成熟早,烂铃少,用工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植棉效益。东营市农业局柳宝旺副局长在讲话中对省棉花科技工作者与当地农技人员紧密合作以及棉花轻简化的研究与示范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研究员做了“棉花晚密简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学术报告,详细讲解了“晚、密、简”轻简化栽培技术:晚是指采用中早熟品种,适当晚播;密是指采用机采棉种植模式,适当提高密度,合理密植;简是指采用简化整枝、简化施肥、集中成铃等简化栽培技术措施,节本增效。随后,省棉花专家顾问成员、省棉花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分别从育种、栽培、土壤、植保和农机等方面畅谈了各自对棉花轻简化生产技术的认识和意见,东营市和滨州市的技术人员还结合当地棉花生产需求和“晚密简”栽培技术实际应用情况谈了对轻简化栽培的看法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晚密简”栽培技术是棉花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技术的集中体现,节本增效显著,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但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黄河三角洲地区一直采用以适当早播促进棉花早发、中等密度塑造中等群体、精细整枝、人工多次收花等为主要内容的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路线存在伏前桃多、棉花烂铃或早衰严重,结铃分散、不利于集中采收等问题。为此,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适当晚播、合理密植、简化整枝、集中成铃为核心内容的“晚密简”棉花栽培技术,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栽培技术存在的烂铃、早衰等问题,也实现了集中成铃,为机械化集中采收奠定了基础。其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如下:一是品种选择:种植上宜选用株型紧凑、早熟性好的棉花品种;二是适期晚播:为使棉花结铃期与山东棉区的最佳结铃期相吻合,并适当控制伏前桃的数量,减少烂铃,播种期要适当推迟10~15d;三精量播种:采用精量播种机械实现棉花种肥同播,每亩用高质量脱绒包衣种子1kg左右。出苗后及时放苗,不间苗、不定苗。为利于机械采收,采用76 cm等行距种植;四是合理密植:根据试验和示范情况,密度控制在5000~6000株/亩;五是简化整枝:不去叶枝,7月20日以前人工或机械打去主茎顶,以后不再整枝。六是要科学化控:自现蕾开始喷施缩节胺,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现蕾期1.0~1.5 g/亩、盛蕾期1.5~2.0 g/亩、初花期2~3 g/亩、打顶后3~4 g/亩。株高控制在100~120 cm。七是集中收花:采用“晚密简”栽培模式棉花结铃较为集中,一般人工收两次花即可,有条件的地方可在脱叶催熟的基础上采用采棉机采收。

通过选用中早熟品种适当晚播能够做到棉花集中成铃、防止烂铃和早衰;通过合理密植、种肥同播、化学调控和减免整枝,可大大减少用工。加上多数操作都采用机械化作业,每亩节省用工3~5个,采摘前棉花亩用可控制在5个以下,一般可增产5%~10%,节本增产显著,并且适合机械化采收,是贯彻“快乐植棉”理念的重要技术措施。该技术目前已在黄河三角洲推广应用50多万亩,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在我省北部及周边一熟棉区大力推广应用。

与会领导、专家对棉花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对轻简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充满了信心。与会人员还表示,将继续加大轻简化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充分发挥其节本增产成效,提升棉花生产的竞争能力。此次会议召开对我省棉花轻简化生产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必将产业巨大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