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苗脱毒,让甘蔗“赢在起跑线”
编者按我国是甘蔗生产大国,甘蔗中90%是糖料蔗。据农业部《2015~2020年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最新统计数据,全国糖料蔗总面积2725万亩,总产量12820万吨,脱毒种苗覆盖率不足4%。国内外生产实践证明,脱毒种苗的应用推广是增加甘蔗产量,提高品质的关键,为了缩短由甘蔗大国到强国的距离,许多人在奋斗,在忙碌。今天我们选其中的两位,看他们如何为振兴甘蔗产业身体力行、献计献策……
农民争先恐后来拉种苗
——热科院研究员杨本鹏推广甘蔗脱毒种苗纪实
田婉莹 本报记者邓卫哲
“杨教授,种你的甘蔗产量上得去吗?”8月20日,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岜盆村一场甘蔗栽培技术现场观摩培训会上,一位甘蔗种植户满脸疑惑地问。
“你自己看嘛,你种的甘蔗产量一亩4到5吨,我们种的甘蔗,又粗又壮,每亩7到8吨,好的9吨都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杨本鹏笑眯眯地回答。
“这是第一代苗吗?”又一位种植户得到肯定回答后笑着说,“没想到第一代就这么粗,我前年种的才长成藤条粗细,我们都以为一代、二代不能用呢。”
“第一代怎么不行?那是没育好苗。你看,我们的脱毒健康种苗第一代就这么好,后面肯定越来越好!”看着眼前这群朴实的甘蔗种植户,杨本鹏充满信心地说。
从零开始研究
工作30年来,杨本鹏始终没离开科技扶贫第一线,足迹遍布海南、广西、云南山区。怎么样才能让山区农民真正脱贫?杨本鹏认为,要靠产业。
杨本鹏想到了甘蔗产业。甘蔗是我国第一大热带经济作物,是制糖的主要原料。糖是人类生长、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能源工业原料。发展甘蔗生产,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农业发展,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001年开始,杨本鹏便一头扎进甘蔗脱毒种苗研究。当时,在热科院,还没有一个人研究甘蔗,一切只能从零开始。
解决品种退化难题
甘蔗品种退化是制约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要做大做强甘蔗产业,首先要解决品种退化这个难题。
“正常甘蔗种苗连续种植5年后就会感病,而甘蔗选育种的过程一般都要10年以上,快的也要8~9年。”杨本鹏坦言,这意味着我们选育出的甘蔗品种已经感病,直接影响甘蔗的产量和糖分。而经过脱毒的种苗,能够恢复母本性状,不带病,产量自然比不脱毒的高。
甘蔗脱毒过程繁杂:截茎秆、综合处理、消毒灭菌、剥取生长点、诱导培养、增殖快繁……杨本鹏苦笑道,稍有不慎,又得重来。一个数据反复几十遍试验是常事。比如,温水处理时,水温过高,会把甘蔗芽烫死;消毒不彻底,会导致生长点污染,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出苗。而当时实验室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台超净工作台外加两个科研人员。
起步不容易,创新更不容易。每个环节,都没有经验参考,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前后大半年,查阅了国内外各种文献,尝试了几十种方法,还是没有做出脱毒苗。
杨本鹏心里特别着急,他那时还兼任行政职务,周一到周五要在儋州工作,只能周末赶回海口实验室做研究。来来回回又摸索了一个月,第一批脱毒苗终于长出来了。
配套生产技术少不了
甘蔗生产是条完整的产业链,解决了产前脱毒苗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产中如何规模化移栽、田间扩繁,配套生产栽培等问题。
杨本鹏在海口院区一块空地上,建起了温室大棚,搞起了甘蔗试验田。从实验室出来的甘蔗脱毒种苗在这里进行扩繁,他每天蹲在甘蔗地里,仔细查看每株苗的生长情况,并做上标记。
在他的精心照顾下,采用温室大棚移栽假植、露天裸根移栽假植和露天穴盘移栽假植3种移栽技术栽培的甘蔗脱毒苗,成活率分别达到98%、95%和98%。
经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甘蔗脱毒种苗已经可以规模化生产。杨本鹏又在海南临高县皇桐镇找了块地,建立了甘蔗高产示范基地。在这块地里,他开始了配套生产技术的研发。
“甘蔗栽培是个繁杂的活儿,开沟、施基肥、回土、安装滴管、盖地膜、移栽、淋定根水……”甘蔗研究团队成员蔡文伟说,杨本鹏动手能力特别强,每个环节都要亲自动手。
杨本鹏心里有本账:“甘蔗生产栽培环节很多,如果每个环节都能提高一点,节约一点,种植成本就会减少不少,农民的收益就会实实在在地提高。”
“测多少就是多少”
2008年12月,海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甘蔗脱毒种苗田间栽培进行了现场验收。杨本鹏说,通常现场鉴定是从一块地里抽取20个样本,看有多少有效茎,测一测平均的株高,再通过公式,算出这块地的甘蔗产量。这种算法,测的是理论产量,样本选取随机性大,有误差,数据准确率低。
“做研究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数据,长的短的,粗的细的,都砍下来测算,测多少就是多少。”杨本鹏带领十多个小伙子,顶着烈日,用了整整一天才把10多个试验区的近万斤甘蔗砍完。
过磅后一统计,杨本鹏团队研发的新台糖22号脱毒甘蔗苗亩产8320公斤,比不脱毒的种苗增产26%,亩产6612公斤。
该项技术也于2009年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该套技术种植甘蔗,可以提高产量20%以上,提高糖分含量0.5~1个百分点,同时还节约用种60%以上。
“这样种甘蔗,很有搞头!”
“说得再好,也不如眼见为实。看不到效果,跟农民说再多都没用。”为了尽快扩大推广面积,让老百姓受益,杨本鹏辞去热科院院长助理等职务,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赴海南、广西、云南等甘蔗产区,与企业洽谈,与农技部门合作,建设甘蔗高产示范基地。
广西崇左,举目尽是茫茫蔗海。这里的甘蔗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广西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杨本鹏与广西康田公司合作,在崇左市扶绥县建立了千亩示范基地。
“这苗长得这么好,真是少有啊。”粗壮、高产的甘蔗脱毒苗,很快吸引了当地农民。在康仲村示范基地,周边农民赶着牛车,争先恐后前来拉种苗,试种后亩产普遍超过7吨,有的甚至超过12吨。
村民们一致认为,“这样种甘蔗,很有搞头!”目前,杨本鹏已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累计建立了各类示范基地(点)150多个,培训各类人员1.5万人次。甘蔗脱毒种苗综合技术在蔗区开花结果。7年来,累计推广应用59万多亩,平均亩增产2吨,蔗农每亩增加纯收入700元以上。
为了做大做强甘蔗产业,杨本鹏组建了甘蔗研究团队,先后开展了甘蔗转基因、机械化及纳米纤维素提取等研究,努力延伸甘蔗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从业30年,杨本鹏先后获得全国首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全国科技扶贫先进工作者、全国振华科技扶贫奖、全国农业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而他更看重的则是农民实实在在的增收数据。
示范点少是脱毒种苗推广缓慢主因
黄应昆
甘蔗品种改良与更新是蔗糖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甘蔗作为用蔗茎腋芽进行无性繁殖作物,多年反复种植,极易受到种苗传播病源反复浸染,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防止种苗带菌(毒)传播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就是生产、繁殖和推广脱毒种苗。
在农业部、科技部及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经过多年努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针对世界性种传甘蔗病害防控,在温水脱毒技术系统研究和示范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几年来,脱毒种苗在云南蔗区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增产增糖效果。2011~2014年累计推广温水脱毒种苗99.4万亩,与对照相比,平均亩增产甘蔗0.8~1.32吨。
温水脱毒总体技术成果实用性强,技术熟化程度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但是推广程度还不乐观。据统计,我国糖料蔗脱毒种苗覆盖率尚不及4%,究其原因,一是推广示范点少,示范片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示范推广缓慢,增产效能未能充分发挥。二是起步晚,干部、蔗农对甘蔗脱毒种苗认识不到位,温水脱毒种苗生产、繁殖和示范推广技术不规范,再加上农民长期有自行留种的习惯,这些都影响了甘蔗脱毒种苗的推广。
如何加快脱毒种苗推广应用进程呢?一是借鉴国外成功运作经验,整合国内甘蔗脱毒种苗科研及生产的优势力量,在全国甘蔗主产区建立甘蔗脱毒种苗生产中心,并在主要优势产区建立甘蔗脱毒种苗标准化繁殖基地和种植示范区;二是建立我国甘蔗脱毒种苗的示范推广体系,规范和强化甘蔗脱毒种苗生产标准化技术示范;三是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甘蔗脱毒种苗支持范围和力度,将脱毒种苗补贴作为推进蔗糖产业发展的长期性、稳定性扶持措施,以实现脱毒种苗的大规模应用,切实提高脱毒种苗推广普及率。
(作者系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