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糯2号、3号通过宁夏审定

2015年8月经过金源人不懈努力,品种选育再传喜讯,由甘肃金源种业选育的鲜食玉米新品种甘甜糯2号、甘甜糯3号,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5年7月17日第26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号:宁审玉2015027、宁审玉2015028)。甘甜糯3号已于2013年1月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号:甘审玉2013016)。

甘甜糯2号(西昱甜糯2号)简介

一、品种来源:甘甜糯2号(西昱甜糯2号)是由甘肃金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自育系糯J32作母本与自育系甜糯7作父本组配而成。

二、特征特性:甘甜糯2号生育期99天,属中早熟甜糯杂交种。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6cm,穗位高125.3c m,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7.6厘米,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6.2粒,籽粒白色,鲜出籽率69.6%,鲜百粒重33.8g。
优点:外观好,色泽好,籽粒排列整齐,无秃尖,籽粒饱满,柔嫩适口,鲜香无异味,粘软香甜,籽粒皮薄,细腻无渣。
缺点:抗倒伏能力弱。

三、产量表现
2012年宁夏鲜食(糯)玉米区试平均亩产1376.8kg,比平均值增产17.1%。4点均增产。2013年区试平均亩产1361.5?,比平均值增产0.6%。4点2增2减。两年平均亩产1369.2kg,平均增产8.9%。

四、栽培要点:(1)选地与施肥:甘甜糯2号(西昱甜糯2号)在肥力条件较好的地块种植可获得高产。一般情况下,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Kg和磷二铵15-20Kg作基肥,拔节期结合灌头水追施碳铵15-20Kg/亩。(2)适时播种: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3)种植方式与密度:大田单种情况下,一般按宽窄行种植,宽行80cm,窄行40cm,以便通风透光。密度以每亩3600-4200株为宜。在高肥水地块,适当降低密度,以防止倒伏。(4)田间管理:播前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出苗后,及时间苗,定苗,保证苗齐、苗全、苗壮。一般于授粉结束后25天左右采收鲜果穗。

五、适宜区域:适宜宁夏≥10℃有效积温2600℃以上的地区春播。

甘甜糯2号宁夏审定证书

甘甜糯2号(西昱甜糯2号)苗期照片

甘甜糯2号(西昱甜糯2号)植株照片

甘甜糯2号(西昱甜糯2号)果穗照片

甘甜糯3号(西昱甜糯3号)简介

一、品种来源:甘甜糯3号(西昱甜糯3号)是由甘肃金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自育系糯J32作母本与自育系甜糯7作父本组配而成。

二、特征特性:甘甜糯3号生育期100天,属中熟甜糯玉米杂交种。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5.7cm,穗位高141.7c m,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果穗筒形,穗长18.9厘米,穗行数14行,行粒数37粒,籽粒花色,鲜出籽率70.3%,鲜百粒重35.6g。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甘甜糯3号对丝黑穗病表现为感病(发病株率为27.5%),对大斑病表现为感病,对瘤黑粉病表现为高抗(发病株率为0),中抗茎基腐病(发病株率为23.3%),中抗矮花叶病毒病(发病株率为18.2%,成株自然感病时病情指数为16.1),感红叶病(发病株率为58.1%)。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测试中心分析,甘甜糯3号籽粒支链淀粉含量100%,是糯玉米品种。2011年经专家组品质评价打分为90分,达到1级;2012年经专家组品质评价打分为86.2分,达到2级。两年平均88.1分,品质评定为2级。经品尝鉴定,该品种粘中带甜,果皮较薄,口感好,风味极佳。

优点:既甜又糯、品质优良、市场卖相好。

缺点:在丝黑穗病、大斑病和红叶病流行区域种植时应做好防治工作。

三、产量表现

2012年宁夏鲜食(糯)玉米区试平均亩产1255.3kg,比平均值增产6.7%。4点3增1减。2013年区试平均亩产1256.8?,比平均值减产7.1%。4点均减产。两年平均亩产1256.1kg,平均减产0.2%。

四、栽培要点:(1)选地与施肥:甘甜糯3号(西昱甜糯3号)在肥力条件较好的地块种植可获得高产。一般情况下,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Kg和磷二铵15-20Kg作基肥,拔节期结合灌头水追施碳铵15-20Kg/亩。(2)适时播种: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3)种植方式与密度:大田单种情况下,一般按宽窄行种植,宽行80cm,窄行40cm,以便通风透光。密度以每亩3500-4000株为宜。在高肥水地块,适当降低密度,以防止倒伏。(4)田间管理:播前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出苗后,及时间苗,定苗,保证苗齐、苗全、苗壮。一般于授粉结束后25天左右采收鲜果穗。

五、适宜区域:适宜宁夏≥10℃有效积温2600℃以上的地区春播。

甘甜糯3号宁夏审定证书

甘甜糯3号(西昱甜糯3号)苗期照片

甘甜糯3号(西昱甜糯3号)植株照片

甘甜糯3号(西昱甜糯3号)果穗照片

甘肃金源种业科研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