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三年倍增计划”

湖北襄阳市农业的优势在产量,潜力在加工。近年来,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原料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呈跨越发展之势,2007年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直保持30%~50%的高速增长,2012年达到1391亿元,占全市"一个龙头、六大支柱"总产值的35.1%.为了进一步发挥襄阳市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和潜力优势,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到2016年力争实现3000亿元的"倍增"目标,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发展目标

到201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幅21.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5∶1,精深加工产值占40%以上。

行动路径

(一)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优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布局,引导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一是把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食品)培育成全国示范园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在襄州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建设22平方公里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布局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入驻力度,把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食品)建成全国一流的示范园区。二是打造"中国有机谷".以南漳为核心区,保康、谷城为两翼,以南水北调丹渠灌溉覆盖区为辐射区域,发展以水稻、茶叶、山茶油、核桃、蓝莓、水果等为主的有机种植,以鸡、兔、鱼等为主的有机养殖,以小麦、蔬菜等为主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建成具有襄阳特色的"中国有机谷".三是提升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老河口市突出油脂加工,枣阳市突出小麦深加工、倪氏玫瑰产业园,宜城市突出肉食制品,保康县突出蓝莓、核桃、油用牡丹,谷城县突出山茶、茶叶,樊城区突出都市农业,襄城区突出杜仲产业园,高新区突出国际植物园,使之尽快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园区。其中争取谷城、樊城农产品加工园区进入省级行列。四是引导农产品物流园区合理布局,规范发展。推进四季青、竹叶山、新发地3个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尽快建成并发挥作用。今后凡新建物流园区,严格评审,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园区农产品加工产值力争达到2400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二)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资产重组、全产业链渗透,下决心培育一批规模大、品牌响、带动力强、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集团。对奥星、襄大、梅园、正大、倪氏玫瑰等5家有望过百亿元,三杰、楚谷香等15家有望过50亿元的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县(市)区重点抓好48家有望过10亿元的企业。每年新增40家以上的"规上"企业,到2016年底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个数达到700家。

(三)重视农产品加工创新平台建设。以农产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技术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一是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分别建设粮油、畜禽、果蔬、纺织、水产等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机构,创建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二是以市农科院、先进地区科研院所等农业科研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服务功能建设,为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检验检测、科研信息、科技培训、项目评估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三是以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和示范企业为主体,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是以"宜城中食产业园"为重点,打造中部地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五是积极创建国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力争到2016年国家、省级农产品技术研发中心达到10家以上。

(四)着力创建农产品加工品牌。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主导品牌"的思路,实施"龙头企业创品牌、组建集团统品牌、合作组织立品牌、统一商标兴品牌、精深加工造品牌、招商引资引品牌",在茶叶、稻米、油脂、大头菜、麦面五个产业上开展整合。每年争创1~2件农产品类的驰名商标,力争到2016年农产品驰名商标达到15个以上,"三品"产品认证不低于280个,其中有机10个、绿色120个、无公害150个,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不低于20万亩。

(五)培植农产品加工新型主体。以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引爆点",实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发展"基地+加工+农家乐+休闲观光",涵盖一二三产业的休闲观光农业,新增1家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家以上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国家休闲农业示范县。引导村级组织在资源利用、资产经营、产业服务、项目开发等方面下功夫,引进新型市场主体办基地、上加工、活流通,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接机制。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自建标准化、规模化基地。重点抓好正大百万头生猪、枣阳10万亩玫瑰、老河口10万亩万寿菊、保康50万亩核桃及野生牡丹、襄州10万亩大头菜、宜城20万亩西瓜、襄城3万亩麦冬及10万亩山药等特色基地建设。

(六)强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产品更新,把研发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开发速冻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药膳食品、新资源食品等。粮油类重点发展副产品的深加工,果蔬类重点发展功能性保健饮料,畜禽类重点发展熟食和休闲食品,纺织类重点发展服装制造业,药品食品类向新资源食品发展,特产如杜仲、麦冬、葛根、红薯、板栗、核桃、芝麻、山药、玫瑰、蓝莓、苗木花卉等重点研发提取物。抓住省级战略"汉江生态经济带"实施契机,建设汉水生态食品加工走廊。以林特产品提取物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林特产品深加工和生物工程产业,力争林特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1/3.

体制机制

(一)创新投融资机制。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市级财政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从2014年起恢复到1000万元。按照财政体制分级负担的原则,市里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奖励引导,对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加工园区晋位升级、企业冲刺50亿元、100亿元节点、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认定、法人代表贡献突出、争创驰名商标、有机食品认证、地理标志保护等认证以及完成年度"倍增计划"的给予奖励。各县(市)区预算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研究相应扶持办法。二是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扶持,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扶持。三是按照《市产业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市、县农业部门参与农业类基金项目库和项目评审。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优先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笼子,在金融信贷、土地等要素保障上给予倾斜。对符合总部企业认定条件的企业,享受总部企业税收等方面奖励政策。四是多种途径解决融资瓶颈。发挥好市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的作用,建立担保公司资本金补充机制,国有股注资每年不低于2000万元补充额度。县(市)区要成立农业产业担保公司,县级财政每年按不少于500万元注资。创新金融产品,力争每年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授信30亿元的额度。鼓励大型企业组建小额担保贷款公司。支持中国有机谷、正大畜牧等重点项目以及各类协会与银、政、企联合建立发展基金。

(二)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襄阳市被纳入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三项试点"的政策机遇,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一是使用增减挂钩指标报批用地的,按照市区不低于10万元/亩、县(市)不低于8万元/亩的标准提取专项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低丘缓坡地报批后返还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额用于项目区土地开发。二是以县(市)区为单位,以增减挂钩项目为载体,引导和聚合土地整治、村庄环境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农业扶贫、中低产田改造、沼气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村村通"工程以及农村电网改造等相关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专账管理,集中投入。三是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投资"三项试点"的市场主体有权优先使用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低丘缓坡地指标和承接城镇低效用地开发项目,当地政府通过配置土地、奖励容积率、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等,保障其投入得到合理的收益回报。

(三)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实行招商项目发布会、招商项目公告、重大招商项目招投标、网上招商、定向招商、会展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发挥好市农业招商分局在农业系统、招商系统以及各县(市)区农产品加工园区招商引资的引领作用,充分掌握各地发展规划,建立与产业化办公室会商、与各地产业园协商等机制,构建对外招商网络,对各级农业部门每年分解农业招商引资任务,并对项目实行在谈、意向、合同、在建、投产等分步骤进行管理与协调。重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招商项目原则上优先向市区倾斜。力争每年新增农业招商引资的合同金额100亿元以上,实到资本10亿元以上。

(四)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农产品加工业工作。每年筛选10个重点项目进行调度,县(市)区要对本行动方案中的每一个项目逐项落实一名项目秘书跟踪服务。对成长性好或投资10亿元以上的企业,实行市、县(市)区领导现场办公、"一企一策"的办法。各县(市)区政府和市农委、市经信委、市林业局、市水产局、市烟草局等相关部门就有关产业进行细化,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报市政府备案。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实行重点督办。

(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