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发局领导赴包头市石拐区考察植物所环境修复植物资源筛选工作

8月24日至25日,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赵千钧一行赴包头市石拐区考察植物所“资源枯竭型地区环境修复植物资源筛选及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工作以及环境修复植物资源开发工程中心的建设工作。科发局资源环境处处长周桔、植物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汪小全、科技处处长杨秀红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文民、包头市石拐区区委书记雪松、区委副书记、区长张轩等陪同考察。

赵千钧一行先后考察了环境修复植物资源开发工程中心在建工地、环境修复植物种质资源库及五当召环境修复试验示范点、五当沟老工业区的生态建设、尾矿治理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等。

调研期间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地方政府和植物所情况介绍以及相关研究团队的项目进展报告。座谈会由石拐区区委书记雪松主持。

雪松介绍了石拐区基本情况。石拐区将以环境修复植物资源开发工程中心建设作为“生态立区、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富民兴区”发展定位的重要抓手,把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以环境修复项目为支撑,推动生态产业和旅游产业带的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探索北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新模式。

汪小全介绍了植物所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植物所学科定位、发展战略、研究平台和重要成果,其中包括“生态草牧业试验区”和“植物工厂”等相关工作。他对环境修复植物资源研发工作予以积极评价,表示植物所支持相关研究团队在内蒙古开展实质性工作,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植物所北方资源植物院重点实验室石雷研究员介绍了“资源枯竭型地区环境修复植物资源筛选及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展情况。项目从2013年开始筹划,目前已建立了北方环境修复植物种质资源圃及试验示范基地230亩;引进和挖掘本土野生物种475号,包括环境修复植物、景观植物、芳香植物类群;筛选出耐旱、耐寒、耐贫瘠、耐粗放管理的适生物种110个;规模化种植人工繁育的野生丁香植物20万株;规划设计占地70亩的环境修复植物资源工程中心年内建成,目标是为北方生态屏障建设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探索北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新模式,成为北方资源枯竭型地区环境修复领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示范窗口和科普教育平台。

赵千钧介绍了中科院及科发局的工作,充分肯定了植物所的研究团队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石拐区生态转型工作中的贡献,要求加大环境修复种质资源圃及试验示范的研发力度,突出强调了助力科学技术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生产力。科发局将积极协调相关方面对相关工作予以支持。

文民充分肯定了项目工作对于石拐区“生态立区”的重要意义,以及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的重要示范作用,提出要充分利用好中科院优势的植物资源和技术,为建设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做出贡献,自治区将给予项目更多支持。

院地双方就环境修复项目下一步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达成多层面对接、共同推进项目的共识。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东振处处长龚喜岭、石拐区副区长刘海泉、石拐区政法委书记王金龙、石拐区发改局、石拐区林业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科技处、资源植物实验室供稿)

中科院科发局副局长赵千钧一行考察环境修复植物资源开发工程中心建设情况

环境修复植物种质资源圃

中科院科发局副局长赵千钧一行与内蒙古发改委及包头市石拐区政府座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