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村食品安全有了保护伞
央广网北京9月1日消息(记者方永磊)食品安全工作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是对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大监管体系中,农村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经营业态小散乱、经营户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差、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习惯落后……这些都极大制约了农村食品安全整体水平的提升。甘肃省则通过改革打破农村监管的“盲区”,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并不断探索完善网格化监管措施,加大对农村食品监管力量,将监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构筑起了覆盖到村的食品监管网络,确保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不留死角”。
乡间大厨持证上岗
由于传统风俗习惯,家庭自办宴席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凡遇婚丧嫁娶或乔迁、祝寿、孩子升学等情况,都要举办规模大小不一的家庭宴席,由此也催生了一大批穿越乡间的流动厨师。但由于流动厨师食品安全意识较差,且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对农村食品安全造成了很大隐患。
从近两年全国食物中毒情况显示,家庭式集体聚餐已成为食物中毒发生的最多的形式。明知这一聚餐方式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却不能简单执法。甘肃省食药监局以农村集体餐饮职业化发展的趋势为监管契机,在2015年10月实施了《甘肃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对流动厨师也实行登记管理制,由乡镇食药监管理所对辖区内承办集体聚餐的流动厨师进行登记,填写《甘肃省流动厨师登记表》,建立流动厨师管理档案。流动厨师必须持有效《健康证》方可上岗,并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换发《健康证》。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不得承办农村集体聚餐。此外,为了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流动厨师还要定期参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掌握相关食品安全要求、法律法规和常见食品中毒应急处置等知识。
“管住了流动厨师也就管住了农村食品安全的源头。”甘肃省食药监局宣传处处长李开银在接受国家食药监总局“走基层”媒体采访团时表示,“中医上讲‘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食药监管工作充当的就是‘上等医’的角色,虽然我们有上万名食药安全监管人员,但是食药监管工作覆盖面广、涉及面大、专业性强、关联度高,人海战术在食药监管过程中依然不可取,所以我们就创新工作思维,把流动的厨师纳入我们的监管视野,便于工作精准发力,将隐患消灭的萌芽状态。”
智慧监管流动餐厅
自带桌椅灶具,自带厨师、服务员,一个电话,餐厅搬到家。时下,在甘肃农村,走乡串村操办红白喜事专用的“流动餐厅”,已成为一种流行,受到越来越多农民朋友的喜欢。
“以前家里办喜事,自家的厨房一般都很小,必须搭建一个临时的露天‘厨房’才能伸展手脚。要自己备料、请厨师、宰羊,差不多要准备一个多月,还得到村儿里各家各户借好几百个碗。自己忙累不说,处处都是食品安全隐患。就拿餐具消毒来说,过去就是用一个大锅烧一锅开水,煮一煮碗筷,根本达不到消毒效果,就更不用说什么厨房环境、加工制作了。”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村协管站站长康连胜告诉央广网记者,“现在流动餐厅厨灶和消毒设备都很齐全,不仅主家省事节约,大家也能吃的放心。”
将制度监管到灶头,甘肃省要求对农村集体聚餐实行报告登记制度,聚餐人数50人以上的由举办者或承办者提前3天向本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报告,将监管触角伸到了农村最底层。报告内容包括举办人、承办者基本情况、聚餐时间、地点、人数和人员来源、场地卫生条件、菜谱等。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接到报告或获得信息后,不仅要做好相关登记报告工作,还要与聚餐举办者签订《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承诺书》,加强农村聚餐举办者的责任人意识。
“以前都是乡里乡亲自己家办酒席,就算吃坏了肚子,也不好意思举报。现在每个人都可以监督流动餐厅,通过12331监管电话及时举报安全隐患。”永登县食药监管局局长李远顺表示,“乡间的流动餐厅基本都已按照报告登记制度,纳入了我们的监管视野。除了不定期的培训,在聚餐当日,我们根据不同的就餐人数,会派食品安全协管员或食药监管人员进行全程跟踪,监督洗消、制作、留样等环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正。”
农村食品安全工作面对千家万户,具体事务纷繁复杂,形势千变万化,就更需要智慧将政策因地制宜地转化为实践能力。在金昌市,除了对流动餐厅实施这种集中制监管的模式,市食药监局联合市文明办等部门还开始推行“自助宴席、分餐就食”的新型农村集体聚餐模式,让宾客以自助餐形式用餐,把农村摆桌宴变成“中餐西吃”。
“这样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病毒的唾液传播。”医院院长出身的金昌市食药监局局长方怀天告诉记者,“传染性的乙肝病毒以及可以诱发胃癌的幽门螺旋杆菌,都可以通过饮食方式进行传播,在农村倡导分餐制,可以最大化的截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记者在双湾镇乡村饭店看到一辆新型流动餐车,运用罐装天然气、不锈钢货架和厨具,宽敞、明亮、密闭。标准的厨房替代了圈舍旁临时搭建的灶房。配套充气式帐篷干净卫生。内置自助分餐台、筷子消毒仪,独立整齐的备餐间替代了蚊蝇乱舞、易污染的开放式空间。
“凉拌菜和卤菜距食用时间超过2小时就容易滋生细菌,我们不提供凉菜,只提供三十个左右的热菜。”乡村饭店蒋军基向记者表示,“现在通过提供自助,首先卫生可以保障,费用按人头收费,每人65元,除了节省费用,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浪费。”
安全网越织越密
为给农村食品安全筑牢食品安全防护网,甘肃省建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行政管理体系、稽查执法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乡镇街道的基层监管体系,即覆盖全省的行政管理、监管执法、技术支撑和基层监管“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在顶层设计上结束了过去多部门治理造成的“九龙治水,互相推诿”的尴尬局面。仅在技术支撑方面,就投入2000万元为1343个基层监管所配备快检设备,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专业检验检测机构+基层监管所快检室+社区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食用农产品快检室”三位一体技术监督体系。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是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农村食品安全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永登县在原来县、乡、村、社四级监管网格的基础上,在乡镇监管所这一级之上设立了中心监管片区,较好地解决了硬件条件薄弱、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在全县五级监管网络机制中,县局一级是“主脑”,承担统一协调、统一指挥、信息汇总、应急处置等全县食药安全综合职能,对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负总责。中心片区一级下辖若干乡镇,每个片区均由1名局领导包片负责,对所辖乡镇监管所的监管工作统一协调安排,集中所辖乡镇监管所的执法力量,对所辖乡镇工作逐一监督检查。不仅降低了行政成本,也使有限的监管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发挥。第三级为16个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承担本乡镇内的监管工作,确保信息上传下达。而且每个乡镇食品药监所都配有快检室和设备,为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起到“筛除”“过滤”的作用。第四级为村级协管站,在每个村固定1-2名协管员,负责本村政策宣传、信息报送、日常协查等工作。第五级为社级信息点,在全县每个自然村聘请1名信息员,负责本社内信息报送,宣传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
“我们就是要通过走‘群众路线’,来促进农村食品安全环境的整体提升。”李远顺告诉记者,在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中,通过以乡镇食药监所为中心,铺设村社自治网络,依靠村级自治组织的力量保障农村自身的食品安全,永登县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也已经由原先单纯依靠监管部门的局面转变为群防群治的新格局,给农村食品安全环境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文章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