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名片式”外延发展浅述

在国家连续十三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同时,国家大力支持民族种业,国内种企与国际领先种企的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技术、材料被引入国内。随着“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民族种业不单单要从海外引进人才、资源、资金,更要将我们的优秀品种、高精尖技术、理念甚至文化输出海外,这将是民族种业发展振兴的重要举措。政策开始支持企业到国外建立研发中心,整合国外优异资源和技术,并鼓励企业在境外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有品种权和专利技术的企业开拓国外种业市场。我国种子企业针对东盟各国、非洲、中亚等国家或地区的合作空间不断被拓展。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走出去”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从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转变。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一、“走出去”的战略性思维。“走出去”,有助于提高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种业,缓解饥饿与贫困,确保粮食安全,这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一致,令我国处于道义制高点;同时,“走出去”还有助于提高我国种业竞争力,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外交、粮农事务影响力和制定国际规则、影响价格形成的话语权。

要下力气投入,做好技术、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储备,且要做好长周期的准备,不能急功近利。要针对目的国的特点,开展属地化的产品研发、产品测试、品种审定、产品供应链建设、营销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和国际经济政治发展情况。”

需要明确的是,种企“走出去”,还必须学会放长眼光,克服单纯的贸易思维。走出去”不是单纯将种子卖到国外去,而要如跨国种子企业那样‘落地生根’,利用自己的育种水平和技术手段选育适合当的品种,虽然从短期来看人员、资金投入都很大,但长期来看回报也不会小。

二、科技先导名片式发展。种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同常规农业最大的区别在于科研实力是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在国内种业打出一片天地,还是在国际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科研实力都是决定性因素。

对于种业企业来说,要想‘走出去’,技术是最重要的。很多亚非拉国家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样,市场很大,需要引进的是先进技术。通过技术专利转让、专利许可、利用当地资源选育品种等方式,我国种业企业可以成功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如深圳创世纪已经积极“走出去”了。目前,该公司已经同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2009年在巴基斯坦建立了育种站,逐步建立了“育种站—试验站—市场”的发展模式,开展棉花、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作物的育种工作,公司自有品种中已有4个棉花品种、2个水稻品种以及2个小麦品种在参加巴基斯坦国家区域试验。

“在走出国门之后,同我国种企相竞争的就是杜邦先锋、孟山都、先正达这些国际顶尖的种子企业,所以技术研发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原来把种业当作农业,而欧美当作工业,如今种业已经成为高科技行业。

以技术优势为纽带,以中国为名片,将国内的人才、技术同当地的育种资源、资金等优势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本土化”,这是跨国种业巨头强势扩张的“不二法门”,也是我国种业企业“走出去”的必经之路。

三、知识产权作为支撑杠杆。种企进入国际市场,技术优势是敲门砖,但要让技术优势变成市场优势,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种业企业来说,人力、财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到知识产权保护上,就可能影响到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国内如此,“走出去”也是一样。知识产权是维系市场平衡的杠杆,一方面维持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链接中外,促进技术、资源、人才的流动。

相比在国内市场推广新品种,境外推广需要的前期投入更多,难度也更大,如果被其他公司趁虚而入,就会使企业的所有投入付诸东流。如北京华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此有着深刻的教训:该公司想要打开印度市场,和印度公司谈好的价格是每斤种子22美元,结果被另外一家中国企业以每斤20美元捷足先登。就是这2美元,企业前期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这种相互压价的做法,不利于中国种业企业走出国门。追根溯源,都将矛头指向了尚不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现有品种能确权的就得确权,不能确权的可以作为公共资源。

四、国家制定有效扶持机制。如今,越来越多的种子企业走出国门,但是在“走出去”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这其中,既有种业企业自身在国际化运营、属地化管理的经验、能力、人才等综合实力还相对较弱的原因,也有相关政策尚未配套的原因。

如北京京研益农有20-30个品种销往国外。新品种试种、推广需要大量资金,如果没有国家政策支持,企业只能将这些经费支出分摊到品种上,全成本核算下来与在国内推广没有什么差别。”同时,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往往会在当地寻找合作方,但没有长期深入的了解,合作双方都免不了相互“猜忌”,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政府牵线,合作双方都会“踏实很多”。

五、从制种方面外延式发展。中国种业如果能够发展出“走出国门”的战略,充分利用热带和南半球气候和地理资源优势,进行至少是部分亲本材料繁殖、育种和生产,将会突破我国冬季热量资源紧张的制约,将为我国种业的发展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带来是巨大的转机。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东帝汶、缅甸等都可以是考虑的育种和制种地区。前者地域广阔,政治环境稳定,病害轻,但距离远;后者交通便利,劳动力成本低,选择性多。

中国种业育种和制种的“走出国门”的战略的成功启和实施有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政府政策的配合。目前国内对于种子进出口的管制非常严格。为了支持种业企业“走出国门”的战略就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允许一部分材料、亲本出口,用于繁殖和生产;以这一部分材料繁育的后代和生产的种子允许进口,对于育种和生产地的检疫认证。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管和高效率的运作体系;其次,有基础和能力强的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战略,并招聘和培育相应的人才,使其能够在不同的国际政治、经济、商业、语言和文化的环境中,有效执行企业战略并游刃有余;再次,一旦种业企业“走出国门”战略开始实施,每年必然会涉及有多批大量的种子的进出口业务。除了及时和高效率的进出口审批、报关和验货手续之外,企业自身的规范化运作和自律也是这一战略能够成功的重要条件。“走出国门”是中国种子企业能够破解因为气候和地理资源给我们带来的“南繁”困局的有效战略途径之一,能够为中国种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资源选择和国际空间。

总之, “走出去”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还存在很多困难,国际上“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和“新殖民主义论”等言论依然存在;同时,很多国家的保护主义壁垒森严,不同的国家制度环境差异很容易引发纠纷,还有一些国家政局不稳风险难控,这些都是我们要努力克服的困难。同时国家也会给予种子企业政策上的帮助。国家金融政策对于‘走出去’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财政资金、税收政策、信贷支持、保险政策等方面。总体上,我国在各方面都有一些支持政策,但尚未形成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这也是需要不断加强的。”让中国种子尽快成为世界的一张大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