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面临的挑战

在过去几年中,“转基因”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极为敏感和忧虑的事情之一。当谈论转基因食品,人们就会焦虑不安甚至愤愤不已,担忧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转基因作物生产的食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是否安全。这些自来公众的担忧和争论已经影响到了中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推广种植,尤其是转基因水稻。

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全球排名,已经从2002年的第4下降到目前的第7,排在巴西和印度之后。与中国的情况相反,由于食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其他国家已从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和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中受益良多。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在过去20年中已经增加了20倍。至2014年底,28个国家的约1 800万农户种植了1.81多亿公顷转基因作物,作物种类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马铃薯、甜菜、苜蓿、木瓜、杨树、番茄、西葫芦和茄子。利用外源基因库的转基因技术非常有效地促进了作物育种,由此使作物产量提高了22%,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了37%,同时减少了2800万吨CO2的排放,转基因技术使得农业生态系统更加绿色环保。

中国需要转基因技术


目前,中国用世界7%可耕地供养占世界20%的人口。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可耕地和水土资源的流失、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农业劳动力的急剧减少等问题,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更多的挑战。结果是中国目前的粮食大量依赖进口,仅2014年全国进口各类粮食已过1亿吨,这反映了中国自产粮食的严重不足。

转基因在中国的发展

过去30年中,中国在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研发平台。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中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积极参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至今已研究了50种植物,其中包括10种全球广泛种植的作物,100多种能够改善农艺性状的基因用于遗传转化,已经取得了多项转基因系的专利,其中有些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国家级的各个生物安全评估阶段。至2014年底,中国农业部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已经颁发了2140份生物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技术带来的两个商品化应用成功例子是:携带有苏云金芽孢杆菌基因的抗虫转基因棉花,以及抗木瓜环斑病毒的转基因木瓜。

实际上,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6年国家科学和技术委员会启动了第一个高科技研发项目(“863项目”),此举使得转基因技术研发成为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此后,国家一系列项目,如“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及各省的科技项目,都支持转基因研究工作。2008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另一个大型项目(转基因重大专项),计划投入约35亿美金用于5个重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和大豆)的转基因研发。该项目主要涵盖这4个方面:挖掘和克隆有益的基因,改良基因转化系统,促进转基因生物的商品化应用,开发新型的生物安全评价方法。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通过发展转基因生物技术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宏大战略。

中国转基因作物面临的挑战

2009年,在经过近10年的生物安全综合评估后,农业部批准并颁发了2个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系(华恢1号HH1和 Bt汕优63)以及1个含植酸酶转基因玉米品系(BVLA43010)的生物安全证书。转基因水稻的批准是中国主粮作物基因工程的里程碑。但是,生物安全证书颁发7年之后,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系仍未进入商品化生产。虽然农民们欢迎转基因抗虫水稻,但是来自公众的反对是其不能进入商品化生产的主要原因。中国进退维谷的状态就是:一方面政府在转基因作物研发上大量投入,另一方面公众由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还没有准备接受转基因产品。

“安全”当然是人们接受新技术产物的最基本的考量,食品安全问题更是生物安全问题之首;环境生物安全是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之前另一个需要认真评价的问题。此外,与转基因食品有关的社会经济及伦理问题也需考虑。但未来工作的重点需要解决公众关注和担忧,因为即使转基因产品通过了生物安全评价,但公众担忧仍然会让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举步艰难。

中国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推广

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应用取决于较高的公众接受度以及合理的转基因管理法规,二者缺一不可。所有正式批准进入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都通过了国家严格的生物安全评价。然而,公众仍然对此担忧,主要原因是公众难以理解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细节。由于缺乏为公众提供科学的而易于理解转基因生物的正确渠道,公众可能会被误导。无论如何,公众作为转基因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没有他们的支持和消费,那就没有转基因产品的市场。所以,让公众真正了解转基因技术的有关知识、转基因产品的益处和潜在的生物安全问题等,对于推动公众接受转基因作物尤为重要。

除了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评价,目前的生物安全法规也需要完善。相关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法规文件是2001年5月9日朱镕基总理签署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加之农业部签发的系列配套生物安全法规。这些法规中有些条文需要修订。例如,缺乏低水平转基因无意识混杂的阈值,这样就使得转基因的标识和检测较为困难。另外,目前条例中还没有针对新技术的管理条文,例如,仍缺乏对于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和基因沉默生产的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评价和管理办法。

在中国推广转基因作物到商业应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务,可是目前来说似乎还没有一个可以满足食物需求不断增长的替代方案。在缺乏合理的替代方案的情况下,中国与世界携手起来欣然接受由转基因技术带给人类的裨益,恰恰正逢其时。


本文编译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宝荣教授最近发表于Nature Plants评论文章

卢宝荣教授 生物学领域科学家

原文链接:www.nature.com/articles/nplants201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