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苦荞产业链实现全面创新

日前,记者受邀参加由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一行,对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贵州省“百千万”科技特派员系统工程:特色农业产业化创新示范推广——(课题二)科技特派员特色苦荞创业链建设与示范》(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3]6010-2)实施的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进行了现场调研考察,经过两天的耳闻目睹和沟通交流,深切体会到:作为国家和地方现阶段着力实施的“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模式,将对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园区建设和精准扶贫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

贵州苦荞产业

比较优势及技术瓶颈

“五谷杂粮,荞麦为王”。荞麦,为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 Mill)一年生双子叶植物,是何首乌、大黄、头花蓼等蓼科中药材的近缘植物,在中国主要有10个种和2个变种,占全世界的3/4,是世界荞麦的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其中甜荞(Common Buckwheat)和苦荞(Tartary Buckwheat)是主要的栽培品种,且甜荞占60%—70%,苦荞占30%—40%。其中,苦荞作为一种集营养、保健、医疗于一体的重要小宗杂粮作物,被称为“食药两用”的粮食珍品,是现代谷物食材中最具健康品质的作物资源之一,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全球食品界和医药界的重视,开发的苦荞食品、化妆品和药品,备受欧、美、日、韩、俄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青睐。

云、贵、川等西南山区,作为世界荞麦的主产区之一,以苦荞生产为主,常年种植面积约600万亩,占全国苦荞生产总量的80%左右。贵州,作为中国苦荞三大种植基地之一,集中分布在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尤其在海拔1800—2200米的高寒山区大量种植,面积约80万亩,年产量约8万吨。苦荞成为这些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杂粮作物之一,毕节和六盘水涌现出贵州威宁爱心培食品有限公司、贵州水城县满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仙农园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贵州福泉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规模型优强企业30多家,苦荞加工年产量逾10万吨,年产值超20亿元,利税近4亿元。

但是,贵州苦荞产业研发水平相对滞后,仍存在诸多技术瓶颈亟待解决。如高产优质品种缺乏、栽培技术粗放、加工技术设备落后、加工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高附加值深加工新产品缺乏、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低下、热加工过程营养功能成分破坏严重等。

科特派团队无缝对接

成果转化优势凸显

2013年5月,为落实中央[2012]1号文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国发[2012]2号文件“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围绕贵州省9个市(州)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苦荞、辣椒、茶叶、薏苡、马铃薯、肉牛、蓝莓等8大特色产业,由贵州省科技厅组织,启动实施了“百千万科技特派员下农村进企业驻园区基层创业行动技术创新系统工程”。其中,《科技特派员特色苦荞创业链建设与示范》(课题二)由秦礼康教授领衔的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主持,该项目以良性发展的优强企业为载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员团队为技术支撑,以苦荞优良品种繁育、有机栽培技术配套、规模种植基地标准化和系列新产品开发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为突破口,着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的转化应用。

经过3年的实施,项目有效整合贵州大学、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威宁县农牧局马铃薯荞麦产业办、威宁爱心培食品有限公司、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仙农园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水城县满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人才资源,构建了以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秦礼康教授为贵州省首席特派员(粮油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领衔的省、市、县及企业三级联动的科技特派员团队(30多人),在近年来承担的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积淀的成果基础上,进行全产业链的成果转化及服务。在苦荞原料保障方面,筛选适宜良种7个,建成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种植示范基地20000亩、有机示范基地8000亩,培育苦荞专业合作社10个,培训乡(镇)农技人员、村、组干部和科技示范户等2000余人次,培养苦荞种植能手30多人、种植示范户200多户,年户均增收3000余元;在苦荞加工链延伸方面,重点依托水城县满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威宁爱心培食品有限公司和贵州仙农园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建成了2万吨/年苦荞醋、2万吨/年苦荞酱油、6500吨/年制粉、2000吨/年苦荞米、500吨/年苦荞茶等苦荞系列食品生产线10条,原料产地加工率达90%以上, 创业链年总产值约1.5亿元;在苦荞科技创新方面,推广新技术2项,研发新品种8个,制定技术规程2套(苦荞新品种栽培技术规程和苦荞良种繁育技术规程),发表学术论文5篇(SCI收录2篇),培养研究生5人,受权发明专利1件(一种降脂降糖苦荞茶及其制备方法)、实用新型专利受权5件,受理在审专利10多件,校企联合成功申报各类工业类和科研类项目10多项,协助政府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等。

着力研发平台建设

提速苦荞产业创新

随着崇尚健康生活理念的兴起,人们日益注重膳食结构的调整,一个以小杂粮为时尚的粮食消费结构正悄然兴起。荞荞、燕麦、藜麦、绿豆、红豆、豌豆等低GI(Glycemic index,血糖生成指数)谷物食材备受关注。荞麦已逐渐由厨房进药房、由田间到车间、由乡村到城市、由国内到国际、从传统走向现代。经流行病调查发现,苦荞产地患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的人群极少,其奥秘就是他们世世代代都以长寿食品——苦荞为主食。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三高”和糖尿病人群约10亿,我国占三分之一,而且因杂粮主食化产业的推进,苦荞食用人群可达30亿之多,但是,目前国内市场符合营养干预要求的低GI预包装食品尚属空白,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值得欣慰的是,2015年12月,在贵州省科技厅支持下,由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农科院以及多家苦荞加工企业,联合组建了贵州省荞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全产业链的研究与开发思路,启动实施了20多个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将整体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含量,推进贵州苦荞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成为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良性发展。本报记者 杜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