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打造全国种业科技产业集聚区

今年7月,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迎来建园5周年。5年来,在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在种业体制改革创新、种业创新能力提升、商业化育种体系构建、种业管理服务优化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条创新驱动、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的现代种业发展之路。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生态型种业科技园区。自2011年7月13日建园以来,园区实现了育种研发、企业孵化、展示推荐、交易交流及公共服务等五大功能,初步形成了北京农业科技产业的新业态,国家种子“硅谷”建设也已初具雏形。围绕种业科技园区建设,于家务乡也将建设成为以种业科技、高端服务、休闲旅游为主的产业明确、绿色生态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最终形成“国家现代农业公园”,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增添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
完善产业配套,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园以来,园区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景观绿化、道路硬化、河道生态治理、雨洪利用等建设工程。同时,帮助种业企业完善联动温室、种苗车间等生产配套设施,使企业规模化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为育种企业及科研院校搭建了高端、高效的育种研发平台,基本实现了育种技术研究、科研成果展示、籽种加工装备科研、高科技含量品种展示等功能,初步形成对全国种业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注重科技创新,建设四大种业科技服务平台。现代农作物高通量育种研发服务平台,汇集了世界尖端的育种研发设备,为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作物新品种培育提供了快捷高效、高通量的分子检测检验服务;农作物种质资源交流共享平台,有效地实现了种质资源基因挖掘和规模化开发利用;物联网集成与应用服务平台,智能化识别、描述、分析、监控、管理和控制种业“育—繁—推”过程;农作物品种权展示交易平台,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新品种联合测试、育种新技术新装备展示。
注重引智,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园区先后成立北京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及4个博士后工作站,共引入种业高端科技人才151名。专家顾问团队成员包括战略规划、农业经济、项目管理、作物育种、分子生物、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专家,为园区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为今后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撑,也为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农业科技发展储备了全国最优秀的科技人才。
加强产业提升,初步形成种业全产业链。目前,园区已和中国农科院、中国水产科学院、中国农业规划设计院签订入驻协议,并完成了相关规划的调整工作。同时,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科院遗产所等国家主要农业科研院所为核心,启动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承接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一步发展种业高精尖产业,形成“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全产业链,为打造国家种子“硅谷”奠定坚实的科研基础。
聚集种业要素,培育种业高端企业。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园区通过不断完善服务职能,已成功聚集了法国利马格兰及北京德农、北京联创、黑龙江垦丰、澳佳生态等国内外高端育种研发企业6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6家,准备上市企业2家。截至目前,各企业投入资金已累计达到40亿元。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发挥农业桥头堡作用。园区积极发挥京津冀农业科技发展的桥头堡作用,分别与河北廊坊、河北大厂、天津武清及山东东阿等地区签订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将有力地推动京、津、冀、鲁地区种业科技产业的协同创新,促进种业领域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从而加快区域间现代种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未来5年,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将继续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各项优势资源,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规划,全面打造全国种业科技产业的集聚区。同时,积极申请建设“国家现代种业创新试验示范区”,进而形成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及国家种子“硅谷”建设的核心,真正发挥园区对全国种业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