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种经典案例——碧玛1号

亲本组合:蚂蚱麦/碧玉麦

育种人:赵洪璋

配置组合时间:1942年

时代背景:日寇入侵,国土沦丧,民生艰困,农民劳苦,农田薄收,难以饱腹。当时推广种植的多是历史悠久的农家种,不抗病,易倒伏,亩产百斤。生产上需要抗病抗倒的高产品种。

亲本特点:

1)蚂蚱麦:当地农家种,推广面积约占关中地区小麦面积的1/3,适应性广,适应范围包括陕西关中、陇东和晋南。半冬性,码密、多花、大粒,感染条叶锈,但较耐锈。

2)碧玉麦:原产美国,春性,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但黄河以南及陕西关中都可种植,在关中地区已种植多年。不抗寒,杆粗壮抗倒,抗锈病及多种病害,粒大。

育种方法:系谱法。早代测产,混系品种(将高代差异不大的高产系混合在了一起)。

品种特点:碧玛1号弱冬性,杆壮,穗大多花,粒白,抗锈病,早熟。适应性广,年最大推广面积9000万亩。丰产性突出,一般增产15%-30%。

育种启示:

1)针对生产实践中的痛点制定育种目标,一是解决丰产性问题,二是以适应性为核心解决抗病抗倒问题。

2)围绕育种目标精心选择亲本、精心组配。蚂蚱麦是从380个地方品种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有实践证明它是个优良的地方品种,丰产性较好,也从中系选出过多个品种。碧玉麦作为对手亲本,具有适应性广、抗病性好等优点。所选的双亲都是经过实践证明适合当地种植的。这个杂交组合的双亲共有优点是适应性好、穗粒性状突出。双亲的主要互补性状为一个抗寒但不抗锈病,另一个不抗寒但抗锈病。加之双亲地理远缘,分属不同生态类型,遗传距离远,有利于选择出具有超亲优势的后代。

3)由于西北农学院之前曾配置过该组合,当时采用的是混合法选择,但没有选出成果,赵洪章院士在育种方法方面选择了针对性更强的系谱法,结合早代测产,混系利用,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妥善处理。

4)艺高人胆大,大师就是大师。据了解,赵洪璋院士从不大量配置杂交组合,而是通过深入实践制定正确的育种目标、精心选择亲本、精心组配、精心选择育种方法来达到目标。不像我们后人,动辄就配置几百个杂交组合,目的性不强,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反而小。如果说赵洪璋院士是小麦育种大师,估计没有人反对。

5)地理远缘,冬春杂交。早期的育种实践表明,用地方品种改良地方品种,由于遗传背景比较相近,性状互补性作用不大,往往成效较小(庄巧生,《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当今时代小麦育种遭遇平台期,与早期育种的地方品种改良地方品种具有类似的地方,用当地的审定品种改良当地审定品种就像是早期的地方品种改良地方品种,其结果就是黄淮南片都类周、黄淮北片都类济,类周和类济的结果就是很难超越周和济。突破早期育种平台期采用的方法可以说就是地里远缘、冬春杂交。打破当前育种平台期可能有赖于另辟蹊径。既然遭遇平台期,那么突破平台期理应成为育种目标,这就是最大的痛点。怎么做,见仁见智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猪往前拱,鸡往后挠,各有各的门,各有各的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