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绥宁保险水稻制种业出“大招”
李健康 本报记者杨娟
8月2日的一场风灾,给杂交水稻制种大县——湖南省绥宁县带来不小损失。为了减轻制种农户的损失,该县种子管理局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连日来一直在走村串乡勘查灾情。
作为湖南省首批启动杂交水稻制种保险的试点县,绥宁县在全省率先出台了《2016年杂交水稻制种保险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由省级、县级财政各补贴30%、20%,种业公司承担40%,而制种农户只需承担10%的保费,就能获得最高1500元/亩的保险理赔。
“这是绥宁县为降低种农制种风险、促进制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出的‘大招’。”绥宁县种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制种保险这张“安全网”给制种农户吃了一颗“定心丸”。
绥宁县制种规模常年稳定在8万余亩,年平均亩产150~220公斤,全县生产优质种子1200~1760万公斤,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99%外销南方各水稻种植省及国外,全县共有2万余农户从事杂交水稻制种。按公司产地综合收购价16元/公斤计算总产值达1.92亿~2.82亿元。
今年53岁的苏万培是一位普通农户,以往靠种植水稻谋生活,14年前投身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后,逐年扩大规模,成为一名制种大户。
“制一亩种相当于种3年中稻。”苏万培给记者算账,制种一亩纯收入可达到1000多元,他今年制了370亩种,一年收入可达近40万元。而由他负责的绥宁县利民杂交水稻制种专业合作社与长沙一种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领100余位农户共制种1400多亩,社员一年最多可收入10余万元,平均年收入达到4~5万元。
为了扶大扶强制种产业,绥宁县按照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种子企业增效、制种基地建设升级的“多赢”目标,采取“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协会协调,企业自律”四位一体的种子生产基地管理模式,严把种子生产主体准入关。建立健全制种生产“公司准入制”、“委托生产资质制”、“服务人员和公司双承诺制”、“违规黑名单制”、“优胜劣汰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管理制度,淘汰一批每年制种生产面积小、经济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的小企业,扶大扶优扶强3~5家守诚信、实力强、资金雄厚、繁育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如隆平种业、亚华种业等;通过土地流转与制种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联合等方式,重点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该县种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种子生产又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产业,主要有花期不遇、穗上芽、隔离区割青、插花田处理等生产风险,以及病虫害灾害、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风险。针对以上风险,该县在建立起种子生产防灾减灾的保障体系的同时,注重基地技术人员、基地农户的业务培训和管理,提高种子生产科技含量,推进种子标准化生产,全面实现稳产高产,力争将绥宁打造成为制种产业10万亩、制种产值10亿元的“双十”制种强县。
责任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