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创新研讨会
7月30日,作为“二十国集团智库(T20)会议”的配套会议,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成功主办了以“构建协同、包容、充满活力的全球创新环境”为主题的“T20创新研讨会”。会议得到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来自二十国集团成员、嘉宾国及其他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智库专家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途径和最佳实践、G20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研究及预测、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比较研究、科技创新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新工业革命与数字经济、开放科学原则、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文化建设、G20国家青年才俊交流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交流中心副主任、G20创新议题中方专家组召集人赵新力在T20会议高端对话会上做了题为“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G20走向美好的明天”的发言,并作为本次研讨会主席致辞。研讨会邀请土耳其经济政策研究基金会执行总裁、2015年T20会议主席古温·萨克博士(因特殊原因,古温·萨克博士临时取消行程,特意委托土耳其经济政策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博兹库尔特·阿朗先生代表他作为本次研讨会主会议共同主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名人网络委员会联合主席薛澜博士作为本次研讨会主会议共同主席。联合国大学校长特别代表、联合国大学常务副校长、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武内和彦博士,国际电联秘书长代表、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局副局长马涅维茨·马里奥先生,韩国科技政策研究院全球政策部主任、2016杭州G20创新工作组共同主席李愚成博士担任外方主席,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李闽榕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史丹研究员、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张仕荣教授作为中方主席分别主持了三个分论坛的活动,并在主会议上做主旨发言。
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女士应邀专程来京参会并做了题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创新方面的经验和新理念”的发言。来自中国、欧盟、德国、土耳其、法国、孟加拉国等国家智库的专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代表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林睿琦女士等做了发言。
会议期间,福建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和交流中心联合发布了《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6)》。根据报告,2014年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为45.6分,比平均分高9.5分;与2013年相比,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提高了2.6分,对平均分的领先幅度扩大了2.1分,反映出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
交流中心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G20创新议题联合调研组还发布了《二十国集团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评价与预测》。报告从《全球竞争力报告》等5个国内外知名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节选出2001-2015年20国集团19个成员(不包括欧盟)的创新得分,计算G20成员国15年来的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指数及排名,并对未来创新竞争力情况进行了预测,更加准确地揭示本世纪前20年G20成员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演变历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引发各方强烈关注。根据综合排名和预测,我国目前处于二十国集团成员科技创新竞争力第9位,2020年将处于第5位左右。到2030年,中国将稳步处于G20成员第一梯队,2049年将进入G20排名前三,全面进入世界科技强国行列。
在会议中,与会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针对科技创新的观点和建议。与会代表表示,创新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扩散和技术转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坚持可找寻、可获取、可互用、可再用(FAIR)的原则,鼓励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和共享,深化国际大科学和大工程领域合作。与会代表同时提出,二十国集团应该带头规划和实施科技创新领域青年人才交流与合作计划,支持创客和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坚持开放包容创新,加强多边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成立国际创新智库联盟,加强各国智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会议还建议研究形成推广适用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机制和平台,让所有人群公平享受创新的成果,让创新成果惠及全人类;G20成员国充分利用T20框架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和相关重大科技创新议题的讨论,协调创新发展战略,分享最佳实践经验;为增强各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议题的统筹协调,有必要举办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
为更深入的探讨创新议题,加强与会专家之间的交流,展现专家对创新驱动发展的独到见解,研讨会还特别设立留言墙,请与会专家写下对“构建协同、包容、充满活力的全球创新环境”这一主题的观点以及对本次会议的建议与希望。
本次会议受到境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China Daily、香港商报和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科技网等媒体都对研讨会进行了深入报道。
交流中心国际人才与培训处、翻译礼宾处、科普处、欧洲处、美大处、网络平台处等处室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并为会议提供了会务、同传等支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