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数据发展亟待顶层“立规矩”
国务院不久前确定发展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措施,通过利用互联网+医疗满足群众对健康医疗的需求。健康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和医疗诊断效率有着重要作用。记者调研了解到,目前多地都在积极布局健康大数据,抢占大数据发展先机,但健康大数据的发展还存在隐私保护、“数据孤岛”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保障数据安全。
大数据应用助力分级诊疗
健康大数据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既包括个人健康,又涉及医药服务、疾病防控、健康保障、食品安全、养生保健等多方面数据。
据了解,当前健康大数据主要应用在提供挂号、预约就诊等服务上。以“春雨医生”、“微医”等为代表的移动医疗为百姓提供健康咨询、预约就诊、预约挂号、诊间结算等方面的应用服务。
今年84岁的何芳老人患有食道癌,其就诊地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医生建议他进行食道支架安置手术。何芳的女儿为了保险,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官方APP“华西通”挂上消化内科专家吴俊超教授的号。经过咨询,吴教授告诉老人的女儿,新都医院和华西医院已经建立了医院联盟,老人不用大老远跑到华西医院。不久,吴教授来到新都区医院,亲自为老人做了手术。
不仅挂号方便,大数据还促进分级诊疗的推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著名肝脏外科专家严律南专家团队在业界具有很大的知名度,有很多肝病患者慕名前来就诊。但据医院统计,在前来就诊的病人中,有1/3的患者是常见病,根本不需要到三甲大医院。移动医疗APP“微医”就为像严律南这样的知名专家配备了专门秘书,根据患者病情分配相应级别医生。如果医生初步诊断后认为病情严重,还可以通过专家团队内的绿色转诊通道实现快速上转。
四川省积极运用大数据监测平台促进分级诊疗。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5月开始,四川省与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进行合作,构建了一套监测评估平台“四川省分级诊疗大数据监测评估平台”,通过该平台帮助四川省卫计委更好地了解患者流向;通过对患者、疾病、医疗机构的全面分析,让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清晰地了解患者转院或跨级就诊的原因,立体精准地得到患者画像;通过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县域内就诊率情况分析,帮助主管部门全面把控基层的服务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大数据不仅有利于寻找病因,还可以做到疾病预防。以心脏病为例,如果能够积累持续足够长时间的心率和心跳数据,就可能监测和控制心脏病的发生。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副司长张锋说,如果能将百姓就医的医学足迹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还有利于构建治疗、预防、康复和自我保健管理一体化的电子云服务。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沈骥介绍,四川还将建立全人群健康大数据库。该大数据库以四川9000万人口医疗健康数据为基础,建设西部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创新基地,覆盖周边5亿人群。沈骥介绍,在两年内,四川将整合所有医疗卫生计生数据,建立统一的信息互联标准和全人群健康大数据平台。通过该平台,医生可以精确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用药史,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精准诊疗意见。除了诊断病情,大数据还将在医疗控费、疾病防控和健康管理等方面大有作为。
沈骥说,大数据还可以预测和评估医疗费用的合理性,通过对单一病种医疗费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范围,如果有的医院医疗费用超过这个范围,就会自动警示。
勿让健康大数据成为“镜中花”
尽管大数据能够为医疗行业带来变革,但在具体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障碍,比如隐私保护。西南财经大学信用管理系副主任李志勇认为,隐私保护是医疗大数据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在制度上和法律上是非常完善的,而国内对个人数据的保护还是空白。
现在各家医院之间的数据还是孤立的,没有打通成一体,形成了“数据孤岛”。微医集团四川负责人尤佳告诉记者,在推进线上“医生专家团队”的过程中,要一家一家地跟医院谈判,让他们共享医生数据资源,但有的医院并不愿意,只能尽量争取。“医院的检查数据、病历都应该拿出来共享,这样才能让患者少跑腿,不同医院之间也可以看到患者的所有诊疗信息,做出更好的诊断。”尤佳说。
成都市医保局信息管理处处长王进认为,不同医院之间“数据孤岛”背后其实是利益壁垒,因为患者就诊数据属于医院掌握,如果不改革现有的公立医院利益分配和考核机制,医院也很难有积极性共享数据。中国中医科学院李国正则表示,数据来源于多个系统,如何整合多元异构的数据、怎么形成知识库、如何有效挖掘利用都存在难点。
此外,相关大数据医疗顶层设计还有待完善。四川省经信委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处长陈文涛说,目前大数据医疗还缺乏顶层设计,哪些医疗数据可以拿出来共享,哪些不能,哪些数据经过加工可以拿出来,一旦出了问题怎么办,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部门来协调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一个完善的政策规范,否则容易出现患者隐私泄露、行业鱼龙混杂等问题,亟待“立规矩”。
健康大数据离我们还有多远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说,数据化利于寻找病因,从而达到疾病预防。传统医疗的思维方式是帮人治病,但是如果能够把病因找出来,可以让人活得更长、更好,成本更低。以心脏病为例,如果能够积累足够长时间的心率和心跳数据的话,就可能监测和控制心脏病发生的时机。而国外的发展趋势是,不是患者得了病之后再采集数据,而是采集日常健康数据,这就是未来的医疗大数据。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除了技术上的革新,政策制定者、立法者的思维也亟待转变。如果基础信息建设、社会开放度、政策制定等方面没有跟上,那么健康大数据也只能悬浮在空中,无法落地。因此要高度重视医疗健康数据,强化“数据即情报”的意识。目前一些国家已经要求健康数据不能流向国外,数据中心必须设在国内进行处理。我国应参照这些国际管理,特别是在医院、研究机构等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时,充分保护数据信息不流出境。
“智能设备因采集成本低而成为数据采集器,使用过程更应加强数据保护。”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目前我国在医疗健康数据的保管使用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法规,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特别是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时,要订立合约,对数据采集、存储和使用加以必要的约束。同时要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李志勇说,在国外,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在制度和法规上非常完善。而目前我国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和数据安全的保护还是空白,因此不利于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没有边界的划分,让很多问题变得很模糊,而且可能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医疗领域将发生几种转变:一是民众层面,将由被动治疗变成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二是医院层面,将注重收治数量变成注重治愈质量;三是治疗过程,将从短期治疗痊愈前后延伸为日常预防和院后康复与保健。而这三个转变的实现,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发展医疗“互联网+”、提升医疗效率、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提高健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