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创新活力:为科研人员松绑
自去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印发以来,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指向更加明确——为科研人员“松绑”,增强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如今,围绕这一目标,从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到科研设施仪器开放、科技评价激励制度等方面,改革正向纵深推进。
建成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
——科研人员更省心
在过去的科技管理体制下,科技资源“碎片化”、科研项目“九龙治水”、项目资金“天女散花”等一系列问题,束缚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全面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科技部负责人表示,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症下药,初步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主体功能已经具备,统一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国家科技专家库、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已基本形成,新的科技计划体系确立,解决了过去科研人员花大量精力跑部门、跑项目、跑经费的难题。
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新的科技计划体系中,原有分散的100项科技计划已优化整合了89项,形成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构成的5类科技计划基本格局。同步推进监督评估体系和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全程嵌入科技计划管理各个环节。
各地方对接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也建立了类似的科技计划。比如,河北省对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设置,大幅减少科技计划数量,优化整合形成5类科技计划:基础研究计划、省级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全部纳入统一的河北省科技管理平台进行管理,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还实行动态调整机制。
推进研究平台开放
——科研人员更省力
建立湖南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是湖南启动科研仪器设施和检验检测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截至2015年年底,平台开放共享服务为湖南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节约研发成本10多亿元。
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仪器加快向社会开放,是我国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和降低全社会创新创业门槛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科技部会同22个部门建立联合推进机制,解决全国科研仪器设施重复建设、封闭运行、闲置浪费等问题,构建便利化、低成本、广覆盖的开放服务体系,“到现在,全国已经建立大型仪器数据库,掌握了6.7万台(套)原值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详细信息,然后通过‘国家管理平台—单位服务平台—仪器设施’相连接,将分散的仪器设备纳入全国科研服务体系,2015年减少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经费32亿元。”
改革评价和分配制度
——科研人员更有动力
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评价制度和分配政策是关键。
科技部从科技界最权威的国家科技奖励入手,提高质量、减少数量、优化结构、规范程序。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学会和专家公开提名推荐已占1/3以上,国家奖的公正性、权威性显著提高。社会力量设奖取消行政审批,并探索有效的监管和服务方式。”
在分配机制上,科技部倡导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建立科技人员“三元”收入分配结构,稳定提高基本工资性收入,加大科研项目绩效奖励,放活科研成果转化收入。
“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问题,下半年将开展改革试点。”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规划时间进度,上半年开展了调研,初步形成了一些重要思路,包括理顺部门和机构的关系,探索在落实和扩大高校院所选人用人、科研立项、经费使用、成果转化、职称评审、薪酬分配、基本建设审批等自主权方面,如何完善政策制度。”
许多地方的评价制度和分配政策措施步子迈得更大。湖南省科技厅从8个方面入手提出了18条具体措施,比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等。
山西省政府近期出台35条新政为科研人员“松绑”,对科研项目的开支和科技活动开支内容做了具体的规定:放开了科研项目支出预算科目的调整权限,增设了用于支付项目组成员的劳务费开支;提高了专家咨询费、专家报告费标准;5万元以内小型设备和1万元以内的耗材可不走政府采购程序,凭发票据实报销等。
(本报记者 袁于飞、耿建扩、龙军、李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