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解读:经济发展枢纽——“跨海大桥”
一桥飞架两岸,海域变通途。30多座跨海大桥,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管道。
长江以南集中了大部分跨海大桥
中国的海岸线总长度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这条漫长的海岸线造福了整个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沿线的岛屿众多,连接大陆和岛屿的跨海大桥,成为这些地区的重要枢纽。
数据显示,这条海岸线上一共分布着35座跨海大桥,其中已建成通车的有30座,在建的还有5座,包括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的港珠澳大桥。
DT君带你从祖国的东岸上空俯览的话,你会发现,这30多座桥梁的分布疏密度南北有别。以长江为界,跨海大桥多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总共35座桥梁中,长江以南地区有30座,长江以北地区仅有5座。
即便在长江以南地区,也是越往南跨海大桥的数量越多。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地处华南的广东省称得上是跨海大桥"第一大省",建成和在建的桥梁共有9座,港珠澳大桥便在这里。如果再加上同处珠三角的港澳地区,跨海大桥的整体数量达到14座,占全国总量的四成。这和南北的陆岛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程度等都有关系。
与广东相邻的福建,也有8座跨海大桥,多数集中于闽南。其中厦门市的最多,有4座。
由福建往北至浙江省,桥梁集中于宁波和舟山之间,其中以舟山跨海大桥为代表,由宁波开始向东一路连接舟山等岛屿,这里还有中国跨海大桥的代表作——杭州湾跨海大桥。(DT君注:舟山是群岛,舟山跨海大桥其实是对5座桥梁的统称,连接了大陆和里钓岛、富翅岛、册子岛、金塘岛在内的4座岛屿。)
和浙江同处长三角的江苏省仅有1座跨海大桥,但连接的可是一座核电站。
那么上海呢?虽然仅有一座东海大桥,但因为这座大桥连接了上海浦东和作为全球最繁忙集装箱港口的洋山深水港,这座大桥对上海和整个东部物流运输的意义非凡。
▎14座建成的大桥,连接岛屿和陆地
在这30多座大桥中,连接大陆与海岛的已经建成的桥梁有14座。相对于两头连接大陆的桥梁来说,连接大陆与岛屿的桥梁则是岛屿对外的唯一陆路通道。仔细观察这些岛屿就可以发现,除了举世皆知的厦门岛和舟山群岛之外,其他岛屿多数不为人所知,更多的岛屿依旧处在待开发状态,如地处汕头的南澳岛、湛江附近的东海岛等。
DT君收集整理了高德地图提供的一周工作日平均车流时速数据,希望从这些桥梁的双向通行速度,来观察大陆和岛屿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DT君根据高德地图提供的大桥双向行车数据,按照大桥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的功能,粗暴地将桥梁分成"离岛快"和"入岛快"这两类。"离岛快"表示桥梁上行车的出岛速度大于入岛速度,也就是说车辆离开岛屿的时候更加快速。而"入岛快"则是相反,表示车辆从大陆来到岛屿的速度更快。
离岛快于入岛的,可能是由于一定时段内离岛的车辆相对略少,也可能是由于大陆一端车辆分流较快等,更多的车辆通过跨海大桥进入岛屿,大陆不断带动岛屿发展。反之,则可视为岛屿通过跨海大桥为大陆输送更多的资源,岛屿带动大陆发展。出岛速度和入岛速度的快慢,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岛屿与陆地两岸的依存程度。这一逻辑虽然不严密,但大数据仍然可以从一些侧面来观察岛屿和大陆之间的相互带动。
▎厦门岛的4座大桥:
岛屿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岛屿发展程度领先周围陆域的,厦门岛当属典型。通过跨海大桥,厦门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大陆的发展。
厦门岛的重要程度,从岛外不同方向修往本岛的4座造价不菲的跨海大桥便可见一斑。通车于1991年的厦门大桥,更是大陆第一座跨海大桥。
在4座大桥中,杏林、厦门和集美三座大桥的入岛速度都快于出岛速度。其中,承担主要交通要道功能的杏林大桥,其入岛速度比离岛速度快了近16公里/小时,属于"入岛快"一类,表明一定时段内通过杏林大桥从厦门岛离开的车流量远大于从岛外驶入岛内的。
在修筑跨海大桥这件事上,厦门始终不遗余力,也是为了带动厦门其他地区的发展。两侧交通拥挤程度的鲜明对比,表明厦门岛外和厦门岛内的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岛屿对周边大陆的带动作用,在出岛方向上的拥堵程度上得以体现。
虽然面积仅158平方公里的厦门岛不到厦门全市面积的十分之一,但这并不妨碍厦门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源地(DT君注:现在特区已扩展至厦门全市),厦门岛除了拥有名声遐迩的厦门大学本部外,厦门市政府、厦门高崎机场、厦航总部、驻厦门的知名企业总部(DT君注:对,你们离不开的美图秀秀就在厦门岛上)均在这座岛上。
不过,在修建厦门大桥之前,厦门岛的通道非常狭窄,除了轮渡之外,仅剩一条窄窄的高集海堤连接大陆。这条修筑于上世纪50年代的海堤,不仅要承担汽车和行人通行,更要肩负大陆与厦门的铁路连接,知名的鹰厦铁路便是由高集海堤引入厦门岛。
入岛铁路靠海堤的局面,直到杏林铁路桥的通车才得以结束。如今,杏林铁路桥承担了所有铁路进入厦门岛的重担,入岛铁路不再是鹰厦铁路的形单影只,而是拓展出了4条线路。同时,位于厦门岛内的厦门火车站也不再是厦门市的主要铁路枢纽,建于岛外的厦门北站以168列车次的停靠数量承担起了厦门枢纽站重任。
▎平潭岛上的大桥 :
边缘岛屿依靠大桥"逆袭"
从无到有,从稀疏到密布,过去被边缘化的海岛,随着跨海大桥的建设联通,也成为一个个经济版图上的热点。和厦门岛同处福建省的平潭岛便是一例。
虽然平潭岛是中国第五大海岛和福建省的第一大岛,但是知名度却比较低。比起拥有福建省第一大机场的厦门岛,平潭岛的基础设施更是一穷二白:不仅与机场铁路绝缘,连接大陆和平潭岛的平潭跨海大桥,直到2010年底才通车,比厦门的足足晚了近20年。
跨海大桥通车5年多来,出入平潭岛的车辆走陆路必经这里,而离岛速度快于入岛速度这个事实也表明,源源不断的车辆将发展资源逐渐导入这座面积267平方公里的岛屿上。
平潭的政策资源倾斜,从另外一座在建的跨海大桥上也可以窥见一二。
除了已经有的跨海大桥之外,平潭即将拥有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的跨海大桥。这座总投资240亿元的大桥,将成为福州至平潭铁路的主体部分,按照设计这座桥梁将通行动车组。在此之前,平潭岛上的居民还没有在岛上见过火车的模样。
海峡意指"台湾海峡",而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省自然成为海西区的主体。从命名便可看出,海西区的建设需要密切关联台湾省,凭借着离台湾最近岛屿的身份,平潭一跃而起,成了海西区建设的主角:它不再是隶属于省会福州的一个县,而成了平行于厦门、泉州等其他设区市的"平潭综合实验区"。2015年落地的福建自贸区里,平潭便以"平潭片区"的身份,和厦门福州三足鼎立。平潭能在近些年走进人们视野,离不开福建大力宣传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区)。
当然,2015年平潭实验区GDP还不足200亿元,不及厦门岛的零头。这也意味着,平潭要真正成为海西经济区的"桥头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上海唯一的跨海大桥:
帮助特大城市继续升级
打通深水良港,开辟港口也是跨海大桥修造的逻辑之一。即便是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仅有的一座跨海大桥依然能够将这里的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东海大桥顺利将本土沿岸没有深水港口的上海连接上了洋山深水港,让自身本无良港的上海,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拥有航运中心的华丽转身。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上海集装箱运输的动脉,东海大桥的运行始终保持在畅通状态,设计时速80公里的大桥,出岛速度和离岛速度均接近70码,离岛速度相对更快一些。
在洋山深水港修建之前,它所在的小洋山岛不过是一座人迹罕至的弹丸之地。
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交界位置的上海,区位优势在整个东亚无处其右。不过,坐拥长江出海口的上海也有自己的苦恼:没有属于自己的深水港。从黄浦江再到长江口和外高桥,均因为地处下游泥沙淤积无法形成深水港口,吃水15米深的船舶根本无法进入上海原有的港口。
破局之策来自上海东南方向的小洋山岛。按照行政区划,这座岛隶属于浙江,属于浙江嵊泗县管辖。
在多方协调下,作为洋山港的关键工程——东海大桥终于在2002年6月动工,从浦东新区引出接入小洋山港。历时近3年半的建设后,东海大桥全线贯通,为洋山深水港的开港提供了交通保障。
洋山港也随着开港迎来属于它的"骄傲时刻"——截止2015年,运营10年的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08亿标准箱,年吞吐量达1500万箱。凭借逆天的洋山港,上海要成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不再是一桩纸上谈兵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