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套牌”流转带来监管隐忧

转基因产品备受关注,转基因种子的源头监管也成为热议的话题。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日前在基层调研发现,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转基因种子因监管不严被非法种植,但基层农作物种子监管和流转环节存在漏洞,为转基因种子非法扩散留下了隐患。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不少农作物种子呈现出买方市场趋势。许多种子企业不再按照在村镇的种子集市上设置实体商铺的传统模式等待农民来购买,而是以“小分队”形式将种子直销农家。这其中不乏一些非正规种子经销商的“套牌”种子流入到农民手中。

“所谓‘套牌’种子指一些不正规的种子企业销售的与其外包装不一致的种子的统称。”吉林省种子总站站长丁万志说,“这些种子不一定都是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在质量上并没有多差,只是和其外包装上写的种子型号不一致。这些种子企业将一些不是自己生产的种子装入他们品牌的包装袋中,以此来树立自己品牌的优势。”

“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农作物新品种有近九成出自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有的企业或通过赞助农业科研人员,或通过国内外交流等各种渠道获得育种材料,并配制成其企业‘自己’的种子。”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郝东云向记者透露,这些企业“研发”的种子就可能成为“套牌”的内容而混入市场。而对于为数众多的中小种子企业则更不可能如此“研发”,于是便出现了“套牌”现象,直接将从国内或国外科研单位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渠道得来、且性能优异的种子套入其品牌包装,或“直销”或“网销”给农民。

专家表示,在这个“套牌”种子流转过程中,如果“研发”人员没有相应的知识和技术,误将转基因育种材料传入“套牌”种子中也不是不可能。

在2005年湖北转基因水稻种植案中,涉案种子包装未标明转基因品种,只在包装上画了一条转基因稻种隐晦标志的虫子。有的种子样本甚至或采用假品种名称,或借用已注销营业资格的种子公司之名,属于典型的“套牌”种子。

事实上,单从外观来看,转基因种子与普通种子并无差异。比如已经在国内广泛种植的转基因棉花,其最重要特性就是抗虫性,其转入的外源基因能让棉花具有比其本身更优异的抗虫性,因此被农民简称为“抗虫棉”。

“不了解转基因到底咋回事,都是听说的。我坚持是哪个高产种哪个,哪个市场好卖就种哪个。”提到转基因,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种粮大户李军一脸茫然。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科教处处长杨忠群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有的非转基因种子,在抗虫病性能上也同样具有优良的性能。比如,在国内广泛种植的“先玉335”具有高产、抗虫病性能,但并不是转基因种子。但是,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农民在购买种子时候,往往注重种子的实际性能和经济利益,对于是否为转基因种子则并不关心。

农民获得此类种子种植后,一旦发现其性能出众,则该品种很快能得到推广。因此,之前发生在湖北的转基因水稻扩散便不奇怪了。“套牌”种子的存在为一些转基因种子的流入提供了温床,转基因种子的抗虫性能优势明显,农民在追求实际种植收益的过程中,有可能无意中种植了转基因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