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阴最大进口大豆残损案尘埃落定
来源:新华报业网
日前,江阴检验检疫局副局长何松涛收到江阴粮食进出口公司发来的一份传真,这是一笔大豆残损索赔款的转账单复印件。至此,江阴口岸最大一起进口大豆残损案终于尘埃落定。
事情还得从2014年江阴口岸的一批进口大豆说起。当年7月25日,满载乌拉圭大豆的“大新华”轮停靠江阴口岸,当江阴检验检疫人员登轮检验时却发现,该批大豆表面已经大范围发黑、发霉,残损涉及货值高达1.4亿元,这在江阴口岸还从未发生过。
由于这批大豆主要用于榨取人类食用油,大豆残损后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一旦流入食用油领域,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该局迅速召集船方、码头、货主、保险公司各方商讨卸货及加工方案。然而,各方基于自身利益各执一词,协商陷入僵局。数天后,该局再次召集残损大豆处置会商,并拿出了“该批大豆不符合食用油原料标准”的实验室检测报告,各方代表才纷纷同意该批大豆不用作食用油用途,货物也得以顺利开卸。
残损案件处置,明确各方责任是关键。调查中,其他各方均认为船方应对大豆残损负主要责任,特别是怀疑船方在运输过程中,因工作失职使货舱浸入海水。“从实验室检测结果看,大豆中并不含氯离子,这就排除了海水污染的可能性。”该局检验检疫人员说,他们在查阅装货港报告时发现,该批大豆水分含量高达13.3%,这在长途的海洋运输过程中,会导致大豆呼吸作用大大加强,从而释放出大量热量和水汽,致使大豆出现霉变。不过经调查分析,由于船方在航行途中没有为大豆做通风处理,也没有定时为大豆测温,因此判定船方对货物残损负有保管不当的责任。这样的判定结果也得到了船方的认可。
如果说责任的认定已经十分困难,那么,接下来的索赔过程则更是一波三折。记者了解到,该局用了一年的时间,派出人员辗转多地、奔波数千公里,在收集证据、确定处理方案、市场调查、货值估损等多个阶段主动介入、全程监督,先后调研加班累计120余人次,收集500多页相关资料,拍摄照片700余张,录制视频证据30多段,完成3万多字的原始记录,为顺利推进案件处理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在坚实的证据支撑下,该局最终出具了残损鉴定索赔证书,确认残损大豆重量为20122吨,索赔金额3566.3万元。
“出具索赔证书只是起点,帮助企业成功获得赔款才是最终胜利。”何松涛说,自签发索赔证书起,该局就始终关注着索赔进展,通过各种渠道实时跟踪企业谈判进程,针对企业反映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多次开展上门指导服务,帮助企业与相关方交涉,及时提供证据信息、技术指导和专业意见。至今年7月底,企业终于成功获得索赔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