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托管将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

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形态和某些社会制度的制约,中国农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又由于人口众多和社会制度的独特性,中国主粮的供应不能依赖于国际市场。一些农业种植和农业经济专家所极力倡导的以特色农业、有机农业为核心的小农业可以作为大农业的补充,但是不能作为支撑人口和经济发展大国的农业的主体存在。规模农业,效率农业,生态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一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旋律。

然而规模农业和效率农业的基础是生产的集约化,而生产的集约化在传统意义上又是以土地的集约化为基础的。在现有的国情和土地制度下,土地的集约化困难重重。这也是一些农业专家对于中国如何实现规模农业疑虑重重的原因所在。

近些年来,在全国政府的号召下,各地的涉农企业分别作了各种各样的土地和生产集约化的尝试,但是其中的障碍和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l 大规模的农场化运作,投资成本高,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多,技术操作和管理水平要求高,气候和市场风险大。这样的运作方式仅仅适用于个别有实力、懂管理的企业。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不具备普遍适用性;

l 外来大户承包。近些年,总是会有一些其他行业的土豪们贸然进入农业,承包数千亩不等面积的土地,想做一些有情怀、有品位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由于不了解农业的特殊性和复杂程度,不了解市场的风险,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造成了重大亏损;

l 在各地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全国各地农民合作社风起云涌,但是仔细研究,那些运营尚可的农民合作社多是当地政府支持下的“政绩工程”和“样板工程”。脱离了当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它们之中能够独立运作和存活的并不多。因为农民在技术、资金、组织、管理、营销、财务等方面水平有限,即便是组织起来,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弱势群体的局面,也无法应对弱势农业的困局;

l 家庭农场也被一些政府部门看好。但是因为资金、技术、管理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绝大多数的“家庭农场”还停留在早出晚归、精耕细作的“自耕农”的水准,与农业现代化的水准和要求相去甚远。

然而,没有土地的流转并不代表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无法着手。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北和山东一些地区和一些新型农业组织比如“美来农业”等探索和倡导下,逐渐兴起了以“土地托管”核心的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的新形式。土地托管是由懂得农业技术和管理的人员和组织,对分散的农民的土地提供集中的托管服务。这种服务以农机的集中操作为核心,从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投入到种植方案的选择,从技术操作的实施到位,都基本做到了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操作和管理。由于土地托管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基本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的操作,因而更容易接受和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同时,这种形式的土地托管不需要改变现有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的安排。可操作性更强,农民的接受度高,无论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这种土地托管的组织形式,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社会资本的投入为主,聚合人才和技术资源,为农业的现代化服务,而无需依赖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在农机补贴、种植补贴等方面一视同仁的政策支持,仍然对于支持和壮大土地托管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形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土地托管服务,可以把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加快人口结构的调整

土地托管是提供服务,由于比较容易达到一定的规模,在组织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方面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条捷径。同时,由于土地托管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的“三权”关系,无需承担土地流转和承包的费用,因而投资门槛低,市场风险也低。

总之,作为人口众多和资源相对紧缺的大国,农业的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现有的小农经济形态和土地制度下,土地托管是最快捷和最有效地达成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