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崛起“中国光谷”
武汉东湖高新区是我国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1984年筹建以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多年来争做体制改革“排头兵”、政策先行先试“试验田”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着力集聚创新资源,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叫响了“中国光谷”的品牌。
改革激活创新源头
一项名为“光谷合伙人”的计划近日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落地。这项计划的重点是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创新创业者和投资人,实现共建共创,共享共荣。
依靠改革吸引和激励那些创新创业者和投资人,是东湖高新区一直坚持的原则。
“东湖高新区的创立,就是为了尝试科技成果转化。”建区伊始,东湖高新区就瞄准了区域内42所高等院校,50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院所,千方百计将“智力”转化为真金白银。
游说周边几所高校、科研院所打开“院墙”,是当时的主要举措。当年的那些种子如今已经枝繁叶茂:脱胎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烽火科技集团,成了“会赚钱的实验室”;校办企业华中数控在校外生根发芽;华工科技变成了大产业集团。
回顾这一历程,众多科研人员都认为,是东湖高新区开启的系列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了以往各种束缚,激发了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
这些改革以2012年开展的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改革最为典型。通过市场化方法进行科技成果确权、定价、交易,确立了“实惠归个人、荣誉归单位、利益归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三归”机制,明确将“三权”下放到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将收益比例提高到70%以上,最高可达99%。
随后,“黄金十条”、“光谷创业十条”、“‘互联网+’十条”、支持众创空间建设等系列引领性创新创业政策相继出台。围绕创新部署资本链,初步形成了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金融租赁等在内的全方位科技金融支撑体系。
东湖高新区还成立政务服务局,一枚印章管审批。上线政务云平台,着力创新政务服务,提高效率。同时,光谷地区集聚创业服务机构400余家,孵化面积达420万平方米,累计举办创新创业活动2000多场。
武汉市被列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后,东湖高新区位置和作用更加凸显。从2012年10月起,湖北省及武汉市主要领导坚持每月到光谷现场办公,解决创新创业问题,充分激发创业活力。
2015年1月,湖北省人大审议通过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从管理体制、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及创新容错免责等9个方面支持创新创业。这部被称为“光谷基本法”的地方法规,将东湖高新区多年来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光谷基本法’将彻底破除创业者的束缚,让他们放手去干,放心一搏。”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表示,光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正在建立。
产业深耕特色高新
2008年11月,国际金融危机寒流弥漫,武汉东南的二妃山下,光谷生物城奠基。当时,有人窃窃私语:“一穷二白,生物产业能搞起来?”
东湖高新区顶住压力:“放眼全球,生物产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最大潜力股!”
8年弹指一挥间,光谷生物城不仅活了下来,还成为了东湖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
从一颗颗水稻里,提取出人类所需的人血白蛋白;一粒小小的胶囊内窥镜,可以在人的胃肠内360度观察;邮票大小的皮肤样本,可在培养皿里长出全身所需皮肤……
生物产业“无中生有”逆势崛起,得益于东湖高新区始终坚持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导向,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五大主导产业中四个产业产值过千亿,其中光电子产业增长到4420亿元,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生物产业802亿元,光谷生物城综合实力跻身全国108个生物产业园区第二位;高端装备制造业1156亿元;节能环保产业1071亿元;高技术服务业2121亿元。加快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武汉天马、联想、华为等一批重大项目,存储器、显示面板、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3D打印、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的产业领域蓬勃发展。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5年东湖高新区专利申请1.58万件,同比增长近20%,高新区累计主导创制国际标准11项、国家标准290多项。涌现了3D NAND FLASH存储器技术、万瓦级光纤激光器、“超速超大超长”光传输等一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
创业活力进一步迸发。2015年新注册市场主体12960户,平均每个工作日51户;今年1月至6月,新注册市场主体8166户,增长42%,平均每个工作日66户。高新区累计注册企业超4万家。
双创要素、资源加快集聚。建成8家工业技术研究院、51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2家孵化器(加速器)、光谷青桐汇等各类双创服务平台。累计吸引“千人计划”326名、“百人计划”133名、“3551人才计划”1200多名。集聚各类金融及服务机构超1000家,上市公司3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30多家。构建了方便创新创业者“找人、找钱、找技术、找场地、找市场、找圈子”的创新孵化生态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吸引聚集的4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300多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000多位博士、4万多名硕士,还有57所高校的上百万的大学生,已成为支撑东湖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永动机”。
汇聚全球人才资源
2016年5月23日,李克强同志考察东湖高新区,对高新区提出的“光谷在光,更在谷”表示赞赏。他说,只有海纳百川的“谷”,才能延揽八方人才。希望你们不仅做中国光谷,更要做吸引天下英才的“天下谷”。
其实,东湖高新区早已开始汇聚“天下”资源。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当前世界500强企业有104家在光谷布局,700多家外资企业到高新区投资兴业。东湖高新区则走出去36家境内外上市企业,在海外投资项目137个,总投资达到35.8亿美元。
4月23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在美国硅谷圣荷西市设立了一家光谷创新中心。该中心负责人阮杰介绍,除具备普通孵化器的基本功能外,这一离岸创新平台更重要的使命是成为光谷和硅谷创新创业的互通桥梁。
把发展视野扩大到全球,建设离岸创新平台成为东湖高新区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胡立山表示,在硅谷设立创新中心,将是光谷人才和团队走向世界的起点,使光谷创新与全球同步。
“决定光谷未来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能否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专家认为,创新和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引擎,只有一起发动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按照规划,到2020年,光谷将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全面建成自由创新区,企业总收入实现3万亿元。到2049年全面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向着这样的目标,东湖高新区已经着手在多方面进行拓展。
“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透明度还不够高、吸引力还不够大、配套性还不够强”,东湖高新区出台并完善了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优惠的政策,以吸引一流人才创新创业。
打造开放光谷,东湖高新区提出以东湖综合保税区为核心,加快推进内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建设国际金融创新试验区,搭建跨境贸易平台。
东湖高新区还积极承办重大国际活动,引进国际机构组织,促进国际要素资源集聚,加快推动高新区产品、技术、资本、标准“走出去”步伐,提升东湖高新区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