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让农民踏踏实实“上楼”

让农民踏踏实实“上楼”

——山东菏泽市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于洪光吕兵兵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砖庙镇的十三村社区,原是13个散居贫弱的自然村落,现在是设施齐全、整洁有序、风景如画、人气汇聚的新型农村社区。这里不仅有新房,还有百果园、创业园、蔬菜交易市场、“农家乐”等,5000多农民在家门口奔了小康。

社区党支部书记兰守安介绍:“建新社区,咱有四条经验:让农民当家作主,帮助解放‘脑袋’;多渠道筹集资金,让大伙儿不用担心‘口袋’;与产业园区同建,农哥们家门口就能挣‘票子’;配套设施一次建成,老少爷们一步到位过上好‘日子’。”

十三村社区的建设成果,是菏泽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代表。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菏泽市,自2011年开始推进以来,已建成新型社区372个,改善了100多万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且呈现出“搬得出、住得进,生活美、百业旺”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农民“被搬迁”“被上楼”等事件,以及搬迁后生产、生活不便等问题。原本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好事,却因操作简单、急功近利等原因,而没有办好。那么,菏泽是如何在财政收入有限、基础相对薄弱的条件下稳步推进的呢?

“十三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兰守安的话,已经回答了这一问题。”菏泽市委副书记李建华说,“‘脑袋’,是农民对社区建设的认识问题;‘口袋’,是社区建设的投入问题;‘票子’,是农民住进新社区后的收入来源问题;‘日子’,是社区建成后农民的生活质量问题。菏泽能够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取得了可喜成果,根源就在于科学稳妥地解决了这4个问题。”

解放“脑袋”:让农民当家作主参与社区建设

6月20日,在巨野县太平镇中心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于玉久说:“建新社区前,村里先是推选了36名村民代表外出参观,然后开大会讲解了新建社区的规划和标准,老农民们解放了思想,95%以上签字同意。建设过程中,以原村为单位,每10户推选一名村民代表,成立小组,全程负责户型选择、旧宅补偿定级、拆迁、新房选定等环节,村干部不参与,大家伙儿都服气。”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符合农民改善家乡面貌和生活居住条件的意愿,但还有农民不理解。有的农民有故居情结,难舍旧房舍和邻里情;有的对社区建设有误解,认为建社区就是‘上楼’;还有的对村领导班子不信任,怕在建设过程中‘吃了亏’。”菏泽市副市长任仲义说,“因此,建新社区,首先就是要解放农民的‘脑袋’。如何解放呢?一是保障知情权,消除疑惑;二是保障参与权和监督权,化解担心。”

据菏泽2012年印发的《关于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要求,“社区规划、社区名称、建设标准、户型设计、拆迁复垦、资金使用等情况必须实行阳光操作,反复征求和听取农民意见,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单县县委副书记张庆国介绍说,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咱们不让村“两委”班子说了算,而是让村民代表说了算。农民参与度高了,啥事儿都能商量,很多难题都迎刃而解。

该县南城街道林场社区农民张守全说:“原先说是建社区,咱心里打小鼓。村里开大会,咱看了规划图和户型图,觉得真是大好事儿,心里一下子敞亮了。

后来,俺被选为村民代表,参与为旧房子定级、监督施工……家乡就这样变了样,俺还挺有成就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