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全国第二大玉米制种基地布了局?

春夏之交,应邀赴新疆玉米制种基地考察。在天山雪水融化的河谷平原,春天一片白,夏日遍地绿,秋收满地黄。新疆已发展成为全国仅次于甘肃的第二大玉米制种基地。农业部认定新疆10个市县(场)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跨国公司和大型种业公司捷足先登。新疆正在打造几家竞争力强、能“走出去”的种子企业。

一、玉米制种好地方

从飞机上俯瞰新疆大地,春天一片白,夏日遍地绿,秋收满地黄。白的是一望无边的地膜覆盖、绿的是郁郁葱葱的玉米植株,黄的是即将收获的金色果穗。这是我多次赴新疆考察玉米制种基地留下的景观。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夏热冬寒、雨量稀少、气候干旱,但河流纵横,有天山雪水灌溉,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特别是玉米需水盛期的7—9月,正是冰川融化最快、融水量最大的时期,可以充分满足玉米对需水的要求,玉米制种占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新疆种子协会负责人介绍:新疆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光、热、水资源,玉米制种主要分布于北疆沿天山一带的山前平原和洪积扇、伊犁河谷的地方乡镇和兵团农场,以及南疆的阿克苏等地。北疆沿天山和伊犁河谷西部地区10℃以上积温稳定在3600℃左右,无霜期160~180天,年降雨量190毫米,光照充足、太阳总辐射量大,有效辐射丰富,为可控性的灌溉农业。

新疆地势平坦,有成方连片的几百甚至上千亩的耕地,适合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制种,隔离条件较好,便于统一管理。新疆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0%,特别是集体化生产建设兵团,玉米制种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相对较高,基本实现了精量播种、膜下滴灌、机械去雄和机械收获。

新世纪以来,新疆种子企业有较快的发展,颗颗靓丽的种业新星冉冉升起。据农业部资料,2010年全疆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仅7家,到2015年,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种子企业就有15家,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有64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有4家。

二、天山南北遍地黄

当历史的车轮迈进新世纪,西北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科技、品种、品牌为依托,促使玉米制种业从内地大举西迁,2000年时新疆玉米制种面积不足10万亩,2008年时发展至46万亩、2015年再增至100万亩,约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的20%。新疆已发展成为全国仅次于甘肃的第二大玉米制种基地。昌吉州是新疆玉米制种最集中的地区,资源得天独厚,产业化程度高,初步建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集中的玉米制种带。

新疆种子协会负责人介绍,新疆地区玉米制种产量高、成本低:一是产量较高。据昌吉市农技中心2014年设置玉米制种密度试验:郑单958父母本按1:7设计,每亩密度6000株、6500株、7000株、7500株。膜上单粒精量点播、膜下滴水滴肥,机械化全程收获。4个处理产种量分别是575.8公斤、594.3公斤、645.8公斤和612.5公斤,即每亩密度6500株、7000株产量最高,体现了玉米制种高产量、高效益。二是成本较低。举例说,甘肃省张掖每亩玉米制种田农户投入成本1400元,制种公司支付农户种款2500-2700元;新疆昌吉州每亩玉米制种田农户投入成本为900元,制种公司支付农户制种款1700-1900元。农户每亩投入成本少500元,公司节约制种成本700-800元。

快速兴起的玉米制种业也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如农民常用的省工省力的玉米精量点播器、铺膜机、铲根机、中耕机、收获机等。与之配套的塑膜、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行业随之发展,以及玉米去雄需要大量农工,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劳动力流动。

2013年7月29日,农业部发文认定26个市县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其中有新疆的昌吉州、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奇台县以及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第九师、第十师共10个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新疆基地规模化制种优势受到关注。杜邦先锋公司、孟山都公司、德国KWS公司先后在新疆建设玉米制种基地;登海种业、东亚种业、北京奥瑞金等接踵在新疆选定玉米制种基地。另外还有78家种子企业建立了固定玉米繁种基地。

2016年,全国种植面积较大的8个玉米品种的制种基地向新疆转移,如黄淮海地区的京科968、伟科702、隆平206、登海605;东北地区的先玉335、良玉99、世宾338、天龙9号等。

天山南北一座座蔚为壮观的现代化种子加工厂拔地而起。参观位于昌吉市新疆九圣禾种子科技产业园现代化的种子烘干、脱粒、精选、加工流水线,在设备选型、自动化、种子加工精品化,均可与国际水准相媲美。

基层种业人士私下告知,2016年新疆玉米制种面积可能超过140万亩。原因是,甘肃玉米制种基地严格制种源头管理,严禁非法转基因品种落地,严禁侵权品种进入,严禁无证无资质经营。大量的无品种、无资质、无资金的三无公司挂靠大公司名义违规涌入,使新疆玉米制种面积陡增。

三、制种基地问题多

玉米制种业不是简单的种子生产,而是由品种持有者、制种企业、基地农户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为获得质量优秀、数量充足的种子,必须在一定的管理模式下协调运行。要求制种基地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农民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政府主管部门、基层地方组织、基地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从这个视角评价,快速发展起来的新疆玉米制种业还存在以下问题:

1.制种基地无序竞争。新疆从事玉米制种企业有100多家,其中2/3以代繁种子为主。制种企业迅速进入,制种基地竞争日趋激烈,严重影响制种企业共建基地的积极性。部分企业不顾市场变化,为减少投入获得利益最大化,盲目扩大面积,导致隔离区不按标准划分。特别是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争抢基地的多,培育基地的少,企业与企业、品种与品种间相互交错穿插,随意缩小隔离距离,甚至不设隔离区,制种质量严重下降。

2.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和农户制种合同不规范。种子企业为获得基地,竟相许诺条件,无形中抬高了制种地的身价,使农户产生了一种投机心理,给制种田的质量管理埋下了隐患。个别企业不能如期履行制种合同,不遵守诚信准则,采取恶意和非法竞争手段,扰乱了种子生产秩序。制种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合同对其约束力差,当制种户不守合同、不按制种技术规程制种时,对其缺少有效的约束办法。

3.政府监管面临的难题。政府要承担和保护制种农户的责、权、利职责,又要严把种子质量关,严防私繁滥制和抢购套购现象发生。重点是保证制种基地落实,保护农民利益不受影响。生产企业又怕生产量过大时,委托生产方种子企业不履行合同,推诿或少收种子,第一个利益受损方将是生产企业,因为政府要确保农民利益,严防制种基地农民上访,如果出现违约现象,通常采取息事宁人态度,最终多是由代繁企业承担损失。

4.培育农民质量意思。制种农户是完成制种的基本单位,质量管理急待规范。当前绝大部分青壮劳力出外打工,留守农民缺乏文化意识,更谈不上掌握制种技术了。由于制种业对农户来说完全是一项新事物,缺乏质量意识,没有科学制种知识和依法制种观念,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规程作业。所以,制种企业技术人员要制定出从隔离、选地、播种到田间管理、去杂、去雄、授粉、收获和检验等环节的详细技术操作规程,并在每一个环节时期对对农民进行科学普及,培训制种农民重在质而非量,严格按作物制种技术规程操作,确保控制质量源头第一关。

四、支持种业“走出去”

新疆玉米制种业有很大发展潜力。据报道,在昌吉、塔城、伊犁等地区,适宜玉米制种的耕地面积约400万亩以上。新疆人民政府2012年2月发布《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疆建成玉米制种基地120万亩以上,玉米种子年产量50万吨。并对发展玉米制种业采取多项重要措施。

1.鼓励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针对新疆种子企业规模小、科研实力弱、营销品种乱的局面,在政策、信贷、资金等方面扶优扶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最大限度地发挥种质资源、基地、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使一批有规模、有效益的种子企业尽快发展壮大。例如,新疆九圣禾种业2013年以巨资并购河南新科种业、辽宁郁青种业,从一个区域性种业公司一跃攀升为覆盖东北区和黄淮海区玉米种子市场的重要营销企业。

2.种子企业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受规模、资金投入、人才、管理机制等因素限制,新疆地区种子企业育种力量薄弱,育种规模小,育种设施落后。积极鼓励与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展商业化育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3.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或开展合作研发。坚持企业科研人员在专业称号、职称评定、评奖和项目申报、种质资源利用等方面与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例如,2012年8月,新疆农业科学院与新疆九禾种业公司签订玉米育种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育种室全体专家进入九圣禾研究院,双方共同申请承担重大科技和产业研发项目、共同开发新品种,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4.种子加工设备的基础建设。新疆本土种子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果穗烘干等大型加工设备差,完全靠企业投资难度较大,需要政府从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扶持有能力的企业投资基础建设,扩展种子基地范围,建设现代化种子加工厂,提高供种质量和保障能力。

5.支持种子企业“走出去”。新疆与毗邻中亚国家的气候、土壤、作物类型、种植模式类似,新疆积极落实国家实施的昌吉州“西部种业之都”和“国家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好时机,利用新疆和中亚国家的地缘优势,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品种的选育、引进、技术示范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合作成果。要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发挥区位优势,创造条件打造几家竞争力强“走出去”的种子企业,加强与中亚各国农业新品种培育的合作,建立现代产权和技术的交易平台,实现产品和技术输出和国际化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