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专访四川省委常委曲木史哈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就四川而言,重点在降成本、补短板两个方面。”近日,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农工委主任曲木史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降低政策性成本、体制机制成本、农业基础设施成本,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补齐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品牌不响亮、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五大短板,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品种品质结构、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种养加一体、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安全、高效、绿色的具有四川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曲木史哈指出,当前四川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优势特色产业竞争乏力,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制约着全省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节本增效,补齐短板,着力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曲木史哈说,在降成本方面,一要全面落实好国家各项惠民政策,进一步优化“三农”政策空间;二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三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四要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补短板方面,一是健全完善生产、流通、消费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体系;二是打造培育一批响亮的“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长短结合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四是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所谓长短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调整品种结构,将长期增收和短期增收的种植、养殖品种结合发展抵御市场风险,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二是优化品质结构,建设一批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带动全省农牧业高效循环发展。”曲木史哈对记者说,四川要立足资源禀赋,加强科学规划,在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上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打造优质粮油、优质茶叶、优质生猪、生态果蔬、道地中药材、特色竹产业等一大批优势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在调整品种结构上要树立市场理念,坚持社会需要什么就种养什么,大力推广粮经饲优质专用品种、“千斤粮万元钱”复合经营模式,深入实施畜禽和水产良种工程,实现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四川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满足现今吃得平衡、安全和健康的新要求。
曲木史哈强调,调整农业结构绝不是放松粮食生产,而是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坚持走科技增粮的路子,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要抓好全省粮食生产重点县生产能力建设,示范打造一批旱涝保收的稳产区、先进技术的应用区、创新机制的先行区、绿色增产模式的示范区,确保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0亿斤以上。
2015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支持农民增收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发展。“这是经济新常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新举措。”曲木史哈表示,四川将在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劳务经济质效、发挥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效益、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等方面,出实招、出新招、出硬招,千方百计助农增收奔小康。到2020年,力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5%,“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提前两年达到国家要求,实现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000元,农业综合产值突破万亿元,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综合收入达2000亿元,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省。